世界人權議題:美國撤軍後,阿富汗的人權擔憂

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4月中旬宣布,將在今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恐怖攻擊事件滿20週年之前,要求所有美軍從阿富汗無條件撤離。雖然美軍離開阿富汗似乎代表著這場戰爭即將結束,但真正的問題現在才要開始。在深入討論阿富汗的議題前,讓我們先了解這場歷史事件的脈絡。
By 加分誌 2021/08/31 00:00:00

文/LISA        圖/Shutterstock、wiki@TheMachineStops (Robert J. Fisch)

回顧九一一 美國出兵阿富汗的理由

九一一事件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或許只是歷史課本上的一則故事,但相信在許多人的記憶中,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星大廈遭到兩台飛機衝撞、墜毀倒塌的新聞畫面依然印象深刻。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國國內有四架民航機遭人劫持,並且對美國本土進行自殺式的恐怖攻擊,其中兩架飛機撞上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星大廈、一架飛機則襲擊了維吉尼亞州的五角大廈,最後一架民航機原本預計飛往華盛頓特區,最後墜毀於賓州。

高達110層樓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廈在飛機撞毀後倒塌,現場加上被劫持的飛機乘客,有將近3000人死亡或失蹤。當時紐約世貿中心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同時也是美國及世界的金融貿易重鎮,再加上美國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廈也被襲擊,對當時世界強權霸主的美國來說,這一系列的恐怖攻擊無疑是種挑釁。

不久後,西方情報組織根據手中證據,認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富豪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為幕後主使,而他同時也是蓋達組織的首領,與阿富汗的塔利班組織有密切關聯。據說他當時躲藏在阿富汗由塔利班掌控中的地區,儘管美國提出證據、要求塔利班協助引渡賓拉登,但塔利班始終不認同這份證據,因此拒絕協助,雙方在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美國便對阿富汗發動軍事攻擊。

塔利班組織為何令人害怕?

瞭解美國出兵阿富汗的背景後,再讓我們認識塔利班組織。「塔利班」(Taliban)是由阿拉伯文音譯而來,譯為「神學士」。約在1994年左右出現,但從1996到2001年間掌控了阿富汗的政權,且以嚴厲的伊斯蘭教法及獨裁專制的統治方式控制人民。2001年,塔利班組織甚至以炸藥及炮火摧毀巴米揚大佛雕像,認為這是崇拜偶像的行為,不認同巴米揚大佛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雖然他們曾經掌握政治權力,卻僅有少數國家承認其政權的正當性,因此多數媒體或國家依然以「組織」的名義看待他們。

塔利班組織禁止女性就業及上學,要求女性外出時都必須由家中的男性(父親、直系兄弟、丈夫)陪同、必須穿著遮蓋全身的罩袍「布卡(Burqa)」,否則可能遭到宗教警察鞭打、毆打、辱罵。女性幾乎不被允許出門、露面或被外人看見,也禁止幫女性拍照、把照片印刷在報紙和書籍上,或懸掛在房屋和商店的牆壁上。塔利班甚至允許童婚,在佔領區域曾要求民眾將女童與未結婚的女性交出,強行許配給聖戰士做為妻子的作為。這些規定對阿富汗的女性來說,感受不到一絲受尊重的表現。

除了女性的權利外,人權律師、LGBTQ的倡議者、記者、與政府有往來的人士,或所有可能違反伊斯蘭教法的行為,隨時面臨被塔利班處決的風險。儘管美國在2001年出兵阿富汗後,讓他們只能以游擊戰的方式對抗,首都喀布爾(Kabul)或其他重要城市逐漸回歸阿富汗政府軍和美軍的管理,人民也得以回歸到安心、自由、平等的生活,但阿富汗仍有部分區域是由塔利班組織所掌握。

在長年戰爭的情況下,塔利班組織如何能維持強大武力?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他們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著生產販售毒品、在占領區域課徵嚴重稅負、開採礦產等方式獲得龐大資金,並且擁有強大的軍事裝備,讓一般人民感到害怕且難以反抗。

美國離開了 阿富汗留下什麼?

從2015年開始,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逐步開啟官方和談,2020年2月29日,美國與塔利班在卡達的首都杜哈簽署了協議。根據《中央社》的報導,美國在這份協議中同意在135天內將駐紮兵力從12,000人降為8,600人,塔利班也承諾不再發動針對阿富汗政府的襲擊,阿富汗政府則承認塔利班的人權和地位,逐步釋放被囚禁的塔利班人員。現任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也承諾在9月11日完成全面撤軍。

然而根據《聯合報轉角國際》的報導,美軍及北約部隊迅速撤退的情況下,塔利班卻不遵守協議,依然對阿富汗政府發動攻擊,不願意積極降低軍事衝突。今年8月15日,塔利班組織肆無忌憚攻入首都喀布爾,總統甘尼逃亡至國外,目前阿富汗國內的政權移交給塔利班組織,並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塔利班組織迅速攻入喀布爾的行動已經引起國際社會討論,正如近期新聞報導所見,大批阿富汗人民聚集在機場希望能逃往海外,擔心回到20多年前的高壓生活,女性恐怕再也無法安心出門、上學、上班,甚至紛紛改穿布卡,街道上女模特兒的看板也紛紛被塗抹或卸下。

塔利班重新掌權是否會讓恐怖組織再度興起?阿富汗國內動亂引發的難民潮,世界各國將如何面對?更深入的人權議題如何受到關注,都是各國接下來必須認真面對的挑戰。儘管已經過了20年,這起事件從來都沒有離我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