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跑校教吉他到聲林之王奪冠,執著與興趣成就了今日的李友廷

拿下聲林之王冠軍,李友廷這個名字瞬間登上各大報、媒體頭條,感覺要成名只需一瞬間,但他可是付出了他的每一分一秒,不懈的執著於音樂,並勇敢抓住機會,才成就了今日的李友廷。
By 加分誌 2019/04/01 18:30:00


很多人第一次聽見李友廷這個名字,或許是在今年的歌唱選秀節目《聲林之王》的冠軍賽後。然而有在關注StreetVoice 或樂人 TV 等獨立音樂網路平台的人,對於李友廷這個名字或許早已不陌生。大學時期就是各種音樂性質比賽的常勝軍,創作能力也從原創歌曲及各種 Cover 改編中看出實力。即便為了生活跑遍大台北地區學校的吉他社兼課,依舊沒有澆熄他對音樂這條路的堅持與熱情。因為比賽的機緣讓華研國際相中,進入主流唱片公司繼續創作,因為網路趨勢得以保有創作的自我。

對於選擇的道路,李友廷並沒有質疑自己,前期透過發表創作、改編熱門讓更多人看見李友廷,而站上聲林之王的舞台,讓他星光熠熠,照耀更多地方。李友廷認為興趣就是他最大的天分,因為喜歡一件事,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興趣帶來的勇氣,讓李友廷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陷,因此阻塞的道路,都能在開闢他徑後豁然開朗。
 


 

純粹的喜歡,創作的控制慾

關於開始喜歡唱歌這件事,有個非常單純的過去。李友廷提到國中的音樂課上常會有才藝表演,有個同學找他上台唱黑色幽默或是龍捲風這類當時周杰倫最熱門的歌曲,不僅讓他們倆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也開啟了李友廷對於唱歌、音樂這件事的興趣,爾後同樣愛唱歌的兩人也時常相約參加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賽。高中時期參加流行音樂社團,李友廷發覺自己好像沒有特別會唱,只是喜歡唱歌,也因此大學之後開始學習樂器、編曲,接觸更多與創作音樂相關的事物。

大學時期念的是廣電本科系,大三開始思考未來應該要走電影還是音樂相關產業。李友廷形容:「我自己是一個比較有控制慾的人,應該說在創作這件事,我不希望有很多事情要由別人決定。」在電影的環境中,還是需要較多人共同參與、完成,燈光、音效、攝影需要協力配合,即便是導演也無法完全掌握,整部電影的發展由很多人稀釋、調和而成,這是另一種藝術型態,但並非李友廷心中對創作的想像,於是他開始全心投入音樂創作與歌唱。
 


 

為了「李友廷」

在大學時期參加的音樂性質比賽就有一百多個,甚至拿到四、五十座冠軍,即便如此做音樂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還是收入。當時收入非常不穩定,在大學的後半部李友廷跑遍大台北地區各學校的吉他社教課,足跡遍部竹圍、淡水,甚至是三峽和石碇山上,或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讓他有了後來「李友廷老師」的稱號。過程中他也花了許多時間精進編曲、練琴、練唱。

其 他 的 時 間 也 持 續 不 斷 創 作,上傳 Streetvoice 等網路平台,也在Youtube 上發布許多改編cover的影片。在過程中希望透過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因為他在編曲上的心思而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那時候我一直在嘗試怎麼讓自己的特色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我覺得這件事情其實蠻有趣的。如果你要讓大家快速產生共鳴,你需要用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內容,但是如果只是耳熟能詳的歌曲,大家聽過一遍只會覺得說:『喔∼這首歌我聽過。』然後就沒了。所以在平衡上我其實花了很多功夫,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我改編的cover,雖然聽過這首歌,但因為編曲讓人知道這是李友廷的特色。」
 

內容洪流的個人特色

時至今日各大唱片公司仍然會到不同音樂性質的比賽中挖掘新人,而當時李友廷就是在這樣的場合中被看見,加入 了現在的唱片公司華研。過去都是在網路平台發布獨立製作的音樂作品,李友廷認為加入唱片公司與過去生產創作的過程和整體環境有很大的不同。

過去的主流唱片公司偏向 SOP 的形式來製作音樂,用最有效率、最快的方法完成一個作品,舉例來說創作者在完成 曲子之後,交給下一個人作詞,接著輪到其他人編曲,並不希望作品本身有太多作者的個人意志。而獨立音樂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自己作詞、作曲、編曲,即使創作出來的成品可能是比較粗糙的,但每一件作品都有個人的味道。「每一首都像是你自己獨特的一部分,所以每一首歌對你都是很重要的存在。」

幸好因為數位內容的盛行,加上自媒體的出現,讓更多內容有機會在市面上流通,這時個人特色又成為現在這個時代中需要被喚回的重要價值。現在的唱片公司傾向跟創作者購買完整的內容,而不是過去利用草稿再行加工,也讓李友廷對於自己的創作能有更多的掌握,更完整、具有一致性的李友廷風格。「公司不會干涉我完整的音樂製作,甚至連專輯的企劃或文案,我也可以自己發想一個草稿,再由他們去完成細節的執行,畢竟唱片公司對於企畫、行銷、包裝,還是比絕大部分的創作者專業,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模式很不錯。」
 


 

重新定義自己的勝利

有了創作完整內容的主導權,李友廷在 2018 年推出首張個人 EP《找到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發了一個 EP 什麼都沒做,很快這個作品就沉沒在廣大的內容中。那時正巧碰上《聲林之王》節目的選拔,公司也提供資源,讓李友廷透過這個機會讓更多人看見。

比賽的過程緊湊,以一周為循環,不間斷的比賽,配合節目內容的企畫,有時候在比賽前兩天才能夠得知當週的比賽方式。這對於表演自我要求高的李友廷常是一種壓力:「我是一個慢工出細活,而且對於沒有準備好的表演會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我心理過不去。」

此外,李友廷也坦言,在參與節目的前期也曾經迷失在勝負之中。「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會了解,音樂其實無法定義好或不好,它是一種個人喜好。就像有些人喜歡吃青椒,有些人喜歡吃香菇,你不能說香菇跟青椒哪個好。但在選秀節目中,它必須要有一個劇情進展,需要有一個分輸贏的過程,一開始會很難從中間超脫出來。」李友廷提到自己並不喜歡輸的感覺,所以常常在意結果而陷入情緒。

然而到了後半段,李友廷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重新檢視每場比賽對於自己來說贏的定義是什麼:「漸漸變成我自己決定怎麼樣是贏,比如說可能是在節目結束後獲得一定程度的曝光,或者是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去focus 能不能每次出場對我來說都是加分的,讓我能在音樂這條路上繼續前往下一步。」
 


 

興趣就是最大的天分

正是因為李友廷把握每個機會表現自己,透過許多方式讓大家看到李友廷的風格,讓他更能夠主導自己的創作,將心中的想法化作音樂傳遞給觀眾。談到實踐自己的理想,李友廷認為:「興趣就是你最大的天分。」如同先前提到的,李友廷從高中開始就發現自己在歌唱上並不是特別有天分,雖然唱得久,還是能夠提升歌唱的技巧,但身邊總是有一、兩個人,靠著本身的天賦,一開口就驚艷全場。

對於歌唱這件事感到自卑,所以李友廷開始學習樂器、編曲,試著增進創作的能力。「後來唱歌不好的這個缺陷反而變成我的武器。」因為認知到自己單就歌唱這件事無法達成音樂路上的理想,更讓他精進自己的技能。「任何事情只要夠喜歡,就沒有需要再去在意其他的事情。」即使不靠歌聲,依然能夠利用創作展現李友廷。
 




 

下一步

結束了《聲林之王》的比賽,延續高人氣,李友廷的行程滿檔,陸續規劃舉辦一些巡迴,也會有海外的表演。而今年也預計會發行首張個人專輯,雖然還沒有確定的期限,但李友廷與我們承諾今年一定能看到作品,目前已完成構想的EP 也期望能在年中的時候推出。透過在音樂、創作上的步步堅持,李友廷在這條路上也漸漸走出自己的道路,嶄露光芒的同時,保有初心忠實呈現自己的個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