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鳳梨被禁」事件,看台灣的出口困境

鳳梨酸酸甜甜的滋味受到不少人喜愛,也因為台語發音與「旺來」相近,是個非常好且吉祥的水果。不過,三月的熱門新聞和網路話題幾乎無不討論「鳳梨被禁」的議題,你了解這次事件的原因嗎?臺灣的出口又有什麼困難呢?
By 加分誌 2021/04/07 00:00:00


文/LISA     圖/總統府

鳳梨禁令的來龍去脈

2月底,中國海關總署宣布:由於2020年以來多次從台灣鳳梨中檢出檢疫幸有害生物,因此自3月1日起暫停從台灣輸入鳳梨,新聞一出便引起譁然。鳳梨雖然一年四季都可栽種,但主要在春夏4月到6月是最好吃的時節,也經常能看見載滿鳳梨的卡車停在路邊,直接削起來販售。這次鳳梨被禁讓許多人感到憤怒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接下來是產季,直接造成農民們的損失。

不過,究竟台灣外銷至中國的鳳梨究竟有多少?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台灣2020年鳳梨產量約42萬噸,生鮮鳳梨外銷就超過一成,達4萬6千多公噸;其中有九成以上都出口至中國,金額高達5,036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1千萬元)。而鳳梨也一直都是台灣水果外銷的冠軍,1970年代台灣甚至是鳳梨罐頭世界第一的出口國。中國暫停從台灣進口鳳梨,原本預計外銷的訂單等於被取消,硬生生少了新台幣15億的貿易金額,對農民來說,接下來準備採收的鳳梨要賣到哪裡去,也是一大問題。

第三,由於中國海關總署突然宣布暫停鳳梨進口,距離實施日僅剩幾天,讓許多人感到措手不及,而且事前沒有經過協商。實際上,2014年中國也曾因政治爭議拒買菲律賓鳳梨,因此轉向台灣購買鳳梨。即使是只是農產品的貿易,其中也參雜了許多政治因素,引起了台灣人不滿和反對中國的情緒。

台灣對世界、對中國的依賴

在全球化的時代,每個國家不可能只靠一己之力獨立存活,與他國之間有貿易往來也是必然發生的事情,而台灣的貿易依存度本來就非常高,所有進出口的貿易都可能受到國際局勢,或是國與國之間的協定、政治狀態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近年的中美貿易戰、2008全球金融風暴等,台灣也受到明顯的影響,只不過,如果進出口的對象總是過於依賴某些國家或群體,就像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風險會相對提高。

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提供的資料,2019年台灣出口貿易總額占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中國大陸及香港、新南向政策18國以及美國,而中國大陸及香港的比例高達40%、新南向政策18國占將近20%,美國則占其中的14%。台灣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在整體中的占比相當高,但很可能隨著台灣及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關係受到影響,雖然貿易、農業、科技這些面向看起來與政治毫無關係,其實都可能與其產生連結,只不過每一次事件都會使問題更加明顯而已。

以上提出的數據並不是想讓人覺得太過依賴中國是件壞事,畢竟台灣的出口額中,也有許多是半導體產業的產品所帶來的業績,其實不論是哪個國家,只要過度依賴都可能提高風險,但中國很可能因為對台灣的政治考量,把貿易作為制裁的一種手段。

在這次事件之前,或許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原來鳳梨是台灣出口額最多的(加一字)水果,可能你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台灣在出口貿易上中國占的比例如此多,這也是現在的政府推行「新南向政策」的原因之一,期望在台灣生產的產品能夠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看見、使用。除了在今年產季時多吃幾顆鳳梨,持續關注台灣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狀況、交流政策,也能讓我們更了解台灣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