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學生運動:我們要的,只是更好的未來

近年來,台灣大學生主動關心公共議題或國家政策的人數不斷提升,無論是大學內的校務到社會上的時事、公共政策,都能看見學生參與其中,而學生運動也是一種關心公共議題的方式。學生運動是由學生為主要參與成員的社會運動,期待透過體制外的方式改變現有社會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地學生運動頻繁發生,究竟年輕世代看見了什麼問題?期望透過學運改變什麼?
By 加分誌 2021/02/26 00:00:00

圖/wikipedia

台灣的野百合學運與太陽花學運

提到台灣的學生運動,就不得不提1990年3月16日的野百合學運。起因於當年國民黨國大代表自行延長任期、濫用職權牟利等行為違反民主精神。幾名台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圍牆外靜坐,但當時解嚴才沒幾年,博愛特區也禁止集會遊行,雖然全台各地的社會運動頻繁,擔心學生被警察驅離的社會運動人士、記者仍紛紛到現場協助。此後各校大學生以柔性罷課的方式號召學運社團參與,以「民主教育週」為號召,在自由廣場前集會。雖然僅為期一週的時間,卻讓台灣民主政治邁進一大步,包括: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解散國民大會。

2014年3月18日夜晚,《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未依立法程序審查通過,而引起學生進入立法院議場抗爭的照片和影片,藉由Facebook上的分享和轉發,迅速在大學生之間傳開。在此之前持續關注相關議題的學生團體及公民組織,提出這起事件中的最大問題:首先,由於服貿協議的通過非正當議事程序,認為民主制度遭到破壞;此外,簽訂服貿協議後對台灣服務業的影響,可能讓台灣企業、工作者在與中國競爭下處於弱勢,政府簽署服貿協議背後的親中態度,也讓許多人感到擔憂。直到4月10日退出議場,這場約24天的學生運動,讓年輕世代對於「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更加明顯,更使得法律白話文運動、沃草watchout、g0v零時政府等媒體廣為所之。

過去的政治形態讓人認為「政治很亂不要碰」,到現在轉變為「為了追求理想的國家而主動參與」,台灣青年藉由關心政治事務,尋找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並把台灣打造成理想的國家,關心社會和政治議題的程度也讓其他國家感到驚訝。

香港的雨傘學運與反送中運動

與台灣太陽花學運同年發生的香港雨傘學運,從2014年9月22日持續到12月15日才告一段落,起因於當年8月31日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上明訂:香港的行政長官選舉要由1200人組成委員會提名後,才可由香港人民選舉,原本行政長官選舉該由當地居民自行提名、自行投票表決的制度,在這條規定下改變了選舉的價值。而最初由「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發起罷課活動,串連多所大專院校及中學學生參與,此後更發展成「佔領中環」(簡稱佔中)的集會抗議模式,參與人數推估高達120萬人,以「我要真普選」的口號,訴求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撤回選舉候選人提名方案,並爭取行政長官選舉的公民提名權。

在2019年6月9日爆發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大的公民運動。由於《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中容許將香港的犯罪嫌疑人引渡至中國大陸、澳門及台灣受審,民眾對於中國司法制度的不信任引發擔憂,因此又稱「反送中運動」,這起運動的參與者除了香港各校大學生之外,還有一般民眾、中學生、各界人士等。主要訴求為「撤回《逃犯條例》」,隨著抗議運動的發展,更衍生為「五大訴求」: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撤回暴動定性、撤回所有示威者控罪、追究警隊濫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辭職下台。最初以遊行示威、集會、靜坐或不合作運動等「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手段表達訴求,在香港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情況下,開始出現「武勇派」等武力抗爭行為。

有人認為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受到2014雨傘學運的影響,同樣都是香港青年看見中國共產黨政府試圖箝制香港的民主體制,以及香港政府不願意聽取人民聲音、拒絕對話產生的擔憂,率先以體制外的方式向政府發聲。台灣與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背景有所關聯,台灣的大學都由各校學生發起「連儂牆」、舉辦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遊行,從香港的學生運動中,也讓台灣人民看見民主體制的維持並非理所當然。

泰國的七月學運

2020年7月18日,由大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體「自由青年(Free Youth)」在曼谷的民主紀念碑前集會,向政府提出三大訴求:解散國會、重修憲法、停止打壓異議人士,要求政府在兩週內回應訴求。造成這場學運爆發的開端,來自2月時備受泰國青年支持的「未來前進黨」遭到泰國憲法法院判決違法解散,以及疫情下凸顯軍政府執政後在政治、經濟上的問題。看似「民主」的體制,卻在帕拉育軍政府、泰國憲法中的皇室相關法律限制下,政府不斷地縮限人民自由、打壓異己,而且人民對皇室只能適用尊稱,私下還得用代號稱呼泰皇,批評皇室可能遭到判刑。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瑪希敦大學等學生發起各式各樣的抗議活動,希望以和平遊行示威方式,改變泰國皇室和軍政府牽連的脆弱民主制度,終止不斷政變的不穩定政體,即使冒著被判刑和違抗憲法的危險,也希望夠過示威抗爭,將自由評論的權力歸還給人民。

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爭取的自由價值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所以只要與每個人有關的事情就會牽扯到政治,這些學生運動的起因或許只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年輕世代卻能從事件中看到背後隱藏的巨大危機。先不論每一場社會運動的成功與否,但站在街頭高聲呼喊、抗爭的人們聚集成一股龐大力量時,勢必會引人思考什麼樣的未來值得我們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