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權議題:H&M的新疆棉花風波與維吾爾族人權疑慮

3月底在社群網站微博引起的新疆棉花疑慮,帶出的問題不只是藝人選邊站、品牌在中國市場是否被封殺,而更凸顯中國對於人權侵害與剝奪。
By 加分誌 2021/05/13 00:00:00

文/LISA        圖/Shutterstock
 

H&M新疆棉花風波吵什麼?

去年H&M在官方網站上公開的盡職調查宣布:「不與位於新疆的任何服裝製造工廠合作,也不從該地區採購產品或原材料。」今年3月突然遭受中國社交媒體及官方媒體抨擊,更掀起中國網友發起抵制。這波新疆棉風波不僅讓許多跨國品牌被點名,凡是表示拒絕使用新疆棉的服飾品牌都被列入中國網友的抵制行列,更讓代言品牌的中國藝人急著切割選邊站。中國媒體和中國外交部指責該品牌散佈謠言、抹黑中國,多個電商平台如淘寶、京東、天貓等已迅速下架H&M的頁面。

新疆棉花之所以被許多國際品牌拒用,除了部分品牌認同由媒體、人權組織報導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的迫害之外,H&M、UNIQLO、NIKE等品牌所使用的棉花,都是獲得「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認證,確保棉花產業的永續發展。在H&M的盡職調查中提到,由於良好棉花發展協會要進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進行考察日趨困難,因此暫停發放新疆棉花的BCI認證。沒有獲得BCI認證的新疆棉花,H&M也表示不予使用。

認識「良好棉花發展協會」

在這個議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s, BCI),是一個國際非營利組織,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推展永續棉花的組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主旨在於使全球棉花的種植更有利於棉農及種植環境,使相關產業的未來發展更有利。從種植棉花對土壤、水資源、環境、生態等的影響,到種植棉花的棉農、採收者、製棉廠的工人等,希望能達到環境永續、在供應鏈的交易公平、勞動者受尊重。

全世界有約80個國家大規模種植和生產棉花,印度、中國、美國、巴基斯坦、烏茲別克、巴西,以及非洲中、西部地區都是主要棉花產地。在2019至2020年,由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棉花全球市場及貿易報告》中顯示,印度的棉花生產量占全球的24%、中國則占22%;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0年新疆地區生產的棉花占全中國87.3%,想不使用到新疆棉花其實並不太容易。

反恐和維穩的「再教育」真相

位於中國西北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鄰,總人口約為2486萬人,與台灣相差不遠,不過新疆地區內的民族多達55個,以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在此世居。中國政府在新疆境內設置的「再教育營」,起因於2014年起在新疆發生多起恐怖暴力事件,與新疆一直以來訴求「疆獨」有些許關係。但中國政府為了「反恐、反極端主義」,以及近年愈發注重的「維穩」任務,從2017年起擴大規模。

這些被中國政府稱為「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的再教育營,部分西方媒體稱為「集中營」或「拘留營」,裡面的人主要是維吾爾族穆斯林,也曾有少數基督徒、哈薩克等外國公民遭到關押。這些地方有學校、宿舍、工廠廠房,要求再教育營裡的新疆人必須說漢語、學習漢文,並且以職業介紹為理由安排這些新疆人到工廠工作。不少外國媒體實際到新疆採訪時,拍攝到再教育營被高牆環繞,上面加裝各式鐵絲網、監視器,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也指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警察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追蹤並記錄數以百萬計維吾爾族人傳送、閱覽的資訊。

隱藏在棉花下的民族及文化消滅

儘管引起這次風波的新疆棉花,中國政府表示都是以機器採收,但專門研究新疆及香港議題的德國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在今年1月華府智庫「全球政策中心」提出的報告中揭露數據:中國在2018年送了至少57萬維吾爾族人去手工摘棉,且這些勞動者被中國公安嚴密監控,以「軍事化」方式管理和意識型態訓練。他也曾揭露新疆再教育營中關押少數民族可能高達百萬人。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的新疆相關深入報導顯示,這些維吾爾族的成年男性、女性遭到中國公安逮捕,以拷打或電擊的方式對待,使得身體器官在發炎、停經等狀況下被釋放,但同時與新疆政府簽訂「合約」進入再教育營,並在營區內的服裝工廠工作。

根據《BBC》長期的報導,這些維吾爾人、哈薩克人是被中國的公安部門拘捕後,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內,男性、女性、老人、年輕人、孩童,即使身為名人也逃不過中國政府的法眼。《BBC》在2019年曾報導,一位土耳其維吾爾族音樂家阿不都日衣木‧艾衣提(Abdurehim Heyit),被中國政府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罪」逮捕,最後死於新疆再教育營中。許多逃亡到土耳其的維吾爾族人向BBC記者表示,自己的孩子、外甥在回去新疆探望家人後便消失,時隔多年在社群網站上看到照片,確信是自己失蹤的孩子,但卻身穿傳統漢服、說著中文、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自己的祖國。

棉花產業只是讓受到壓迫的維吾爾族人在再教育營中轉為為國家勞動的機會,但事實上,中國政府以低廉的薪資、逼迫的方式讓他們同意成為勞工。

深入調查新疆的BBC記者沙磊逃離中國

或許你對於這則新聞也有點印象:〈BBC記者逃離中國移居台灣〉,這名BBC的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正是深入報導過前文提到的再教育營現況、新疆棉花產業、新疆維吾爾族人權議題,以及武漢新冠肺炎的人。4月初他與家人移居台灣,並且在《BBC中文網》發表新聞,他在自己拍攝的影片中表示:「由於我們報導的主題和內容並非中國政府希望被討論的,因此遭到各式打壓,不僅針對BBC的團隊,更有針對我個人的法律脅迫。不論在任何地點和時間拍攝時,中國政府更有意阻攔和遭擾記者團隊。這些不斷提升的採訪風險和困難,經過長期的忍耐後決定移居。」

作為單一事件來看或許讓人認為這只是中國對外媒的打壓,但實際上,從2018年起BBC在新疆進行的再教育營相關報導,一直到近期H&M引起的新疆棉花風波,和記者沙磊逃離中國的事件,可以看出中國政府試圖掩蓋對新疆的人權迫害事實,並以外交、網路、媒體控制的方式,讓中國民眾支持政府作為並採取實際行動,設法轉移國外媒體的焦點。

市場經濟也是捍衛人權的武器

歐盟及美國針對新疆的人權議題也做出了實質對策。美國在2020年通過了《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Uyghur Human Rights Policy Act of 2020),要求美國多個政府部門對新疆維吾爾人權問題提交報告,美國國務院必須處理新疆人權問題、制裁相關企業及官員,和保障在美國境內的維吾爾族人不受威脅。歐盟對參與踐踏維吾爾人權的直接責任者實施制裁令,德國也制定了《供應鏈法》,嚴格禁止企業與踐踏人權的供應商合作。

「每一次消費,都是在選擇你所認同的價值。」若你也認同這句話,並且認同身而為人都應享有自由、受尊重的對待,就用行動成為捍衛人權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