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鼎益」,用社群做能幫助人的事

禾覓心理諮商所所長 黃鼎益諮商心理師
By 加分誌 2025/05/07 00:00:00

 

文/ 艾格     圖/ 黃鼎益提供

「在戲劇的舞台上,我想方設法把角色詮釋到位;在諮商室裡,我陪著個案,一起拆解生命的沉重。如今,透過自媒體,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並為那些尚未踏進諮商室的人,提供一些支持與啟發。」
 

成為諮商心理師的契機

回顧黃鼎益的學經歷,可以說充滿著「跨界」的痕跡。大學就讀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本應該享受著表演藝術的創造力與舞台光芒,但實際的經驗卻帶給他不小的壓力。「演戲讓我既期待又恐懼,」他笑說,「從前置作業、角色詮釋,再到被老師、同學與觀眾層層審視,其實過程並不好受。」在大四時,他因感受到內心的不安和焦慮而開始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這份經驗成為他日後毅然走上諮商之路的關鍵。

「諮商師幫到我很多,進而讓我對心理學、諮商領域產生興趣,於是就去修了諮商與輔導學系的一些課程,也學到不少與人際互動和諮商技巧有關的知識。」最終,他決定報考諮商研究所。

從諮商實習階段,他就已經決定往社區諮商發展,研究所畢業考取證照後,他將主要職業重心放在「社區自費諮商」上。經過幾年的累積,今年二月底,他正式成立個人諮商所

禾覓心理諮商所。「我從事這行已將近五年,開業對我來說是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對過去努力的驗收。」


黃鼎益諮商心理師的IG 有4.6 萬人追蹤,Threads 也有1.9 萬
個粉絲。

 

誤打誤撞的自媒體之路

回顧他從諮商心理師到自媒體創作者的過程,黃鼎益坦言「完全是個意外」。時間回到2023 年9 月,「我的健身教練有在經營自媒體,他覺得我的想法很有趣,也很實用,建議我把這些『小知識』跟更多人分享。」教練在與他吃火鍋時直接拿起手機,要他隨便對鏡頭講些什麼。在沒有任何排練、草稿的情況下,黃鼎益分享了「正念」的概念。

「沒想到那支影片的迴響不錯,似乎打中不少人的需求。我自己也覺得過程很好玩,感覺比在諮商室裡解說更直接,因為面對的是整個網路世界的使用者。」從此,他開始陸續產出內容,並獲得愈來愈多關注與追蹤。

「我的專長是伴侶諮商,所以在影片或貼文中,我也會運用沙遊演繹的方式,讓大家透過視覺化的方式理解伴侶互動的核心。」他強調希望觀眾能「很輕鬆就懂」,不想把心理學變得過於深奧。「有些知識看似專業,但只要掌握核心概念,用直覺的方式去呈現,就能引發大眾的共鳴。」


黃鼎益的影片用字遣詞淺顯易懂,還會運用沙遊讓觀眾更容
易理解他想傳達的想法。

 

不講雞湯,多講作法

以諮商師身分進軍自媒體,其實不在少數。黃鼎益認為,自己的核心定位是「盡力把概念講清楚,而且提供能執行的方法」。

他談到,有些創作者喜歡用「要愛自己喔」、「要正向思考喔」這類籠統的指令,卻沒有後續。雖然政治正確,但對聽眾或讀者來說,幫助有限。「與其跟大家說『愛自己』,我更想和大家一起探討,為什麼有些人無法愛自己?是不是因為什麼創傷,或是習得了某些否定自我的信念?如果這才是問題根源,那麼解決方法要從何開始?」他希望內容能有續篇、有邏輯地引導觀眾思考與實踐。

同時,他會避免「跟風」討論過度私人的例子,尤其是在倫理與保密的框架下。「心理師說話必須非常謹慎,我不可能直接跟大家講個案的細節,但可以聚焦於核心議題。像婆媳問題常見的背後,不可避免有些婆婆個性的確難相處,但先生有沒有跟妻子站在同一陣線,形成安全感與支持,往往才是關鍵。


黃鼎益也接受電視台採訪,從他的專業角度分享心理學知識。
 

在「網紅」與「心理師」之間

自媒體的特性,常常強調「吸睛標題」與「流量經濟」。然而,對一位諮商心理師而言,過度誇張或扭曲事實,只為增加點擊,無疑是種「職業背離」。談及這點,黃鼎益顯得十分謹慎。「就算現在有人說某個標題會激發更多瀏覽,我也不會做得太聳動或『騙人點閱』。我的初心是心理師,網紅身份只是後來才意外獲得的標籤。」

這也對應到他的業配內容。談到自媒體帶來的收入管道,黃鼎益提到,目前仍是「本業心理諮商」占了九成五的比重。自媒體的合作邀約、業配等機會確實越來越多,但他並不盲目接單。「像運動馬卡、充電器、甚至團購食品等,都跟我的專業連結不大,也很難確保對觀眾有益,所以我幾乎都推掉。」

他只會考慮與健康、睡眠或舒適生活相關的商品,比如寢具、家俱等,並且會事先長時間測試後,確定真的好用才願意分享。「像是我有一次合作的枕頭,我自己連續睡了兩個月,確認真的有助於頸椎放鬆,才推薦給粉絲。」

除了商品合作,他也持續開發各種課程模式,包括「心理師一日體驗營」或「線上伴侶諮商講座」,希望透過便捷又有系統的方式,讓更多人受益。有些活動他以公益或銅板價推廣,盡量擴大影響層面。「這也是我在經營自媒體時產生的新使命感:原來我不只能待在諮商室裡,還能通過線上的方式服務到更多人。」
 

面對質疑與流量焦慮

有時,黃鼎益的貼文會引發一些觀眾的否定,甚至有人強烈反對他的觀點。「比如我曾經說『心理師在諮商時盡量少問為什麼』,因為這可能帶有質疑或指責的語氣。有些人就會覺得『語氣才是關鍵』,不見得是問句本身。」他表示,這類討論其實反而增進他對大眾觀點的理解。「我不需要所有人都同意我,但我可以透過回應或補充,讓更多人知道為什麼我們在專業上是這樣想。」

另一方面,自媒體世界裡,流量常被視作「生存關鍵」。黃鼎益也承認,剛開始會有一點點「流量焦慮」。「但我很快就調整了心態,告訴自己:我拍影片,目的還是分享或教育,是想讓有需要的人看見。如果真的沒有太多人觀看,那就代表要再思考內容或主題的方向,而不是把成敗都賭在一次或兩次的影片流量上。」
 

終身學習,持續提升專業

身為專業諮商心理師,他必須持續進修。無論是參與情緒焦點治療學派的工作坊,或是透過書籍、督導累積經驗,都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與筆記。「有時候遇到特別棘手的個案,我就會在個案同意的情況下,跟督導或同儕討論。我也得定期檢視自己狀況,以免把個人情緒投射到個案身上。」

從零經驗到略有小成,黃鼎益認為,在自媒體的洪流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先做再說」。他見過不少專業人士,一直想要推出完美內容,但拖到最後仍未開始。「必須製造出一些『成品』丟上網,才能知道觀眾想看什麼、反饋如何。否則一切都停留在想像或計畫裡。」

最後,他也提醒大家「對齊」:專業內容與個人形象必須一致。「如果我是一位心理師,卻天天在賣肉,或是天天做跟心理毫無關係的主題,那觀眾很難認清我是誰,也會質疑我的動機。」當然,適度的日常分享或興趣嗜好是可以的,但要避免喧賓奪主,讓專業形象淪為陪襯。
 

自媒體經營專家:黃鼎益
主要經營媒體:IG、Threads
粉絲數:IG 4.6 萬;Threads 1.9 萬     
IG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