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演算法愛上你:冒牌生的短影音實戰心法
社群經營專家冒牌生以「與演算法談戀愛」為比喻,提醒所有想在短影音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必須建立清晰的定位、穩定的內容輸出節奏,以及從自媒體經營到理財素養,從人際溝通到舞台魅力,這不僅是一場選拔,更是一場內外兼修的鍛鍊旅程。
由《My Plus 加分誌》主辦的「2025 校園潛力之星選拔賽」,不只是比賽,更是一場為未來做足準備的訓練營。《My Plus 加分誌》透過三堂關鍵課程:社群經營實戰、聰明理財入門、人際溝通技巧提升,為參賽者們補足未
來職涯與個人成長所需的三大核心能力。課程邀請到各界實戰專家,將實用知識與經驗傾囊相授,為年輕世代打造從校園邁向社會的穩健跳板。
對受眾心理的高度敏銳。他指出,在Instagram 上,如果希望影片觸及更多陌生人,可以善用Reels 的「試驗功能」,這樣的推播將不會影響原本粉絲,適合用來測試新主題或新格式。
而針對觸及力與演算法貼標籤機制,他提出幾個關鍵技巧:
● 影片長度應控制在60 秒內,有利於提升完播率與演算法判定。
● 使用內建熱門音樂與無浮水印素材,可提升平台推薦機率。
● 同一主題每月至少產出10~12 支影片,讓系統辨認你的內容調性。
● 封面格式固定、文字清楚,利於觀眾辨識與記憶。
這些技巧看似繁瑣,實則是讓演算法「記住你」的關鍵。他提醒:「不是每支影片都要爆紅,但每支影片都應該幫助演算法認識你。」
內容價值三要素:情緒、資訊、利益
「一支影片要成功,一定要提供觀眾某種價值。」冒牌生進一步指出,有效的內容通常具備三種價值中的至少一種:
1. 情緒價值:搞笑、感動、喜怒哀樂等情緒共鳴。
2. 資訊價值:實用的知識整合或最新消息。
3. 利益價值:抽獎、優惠、互惠等讓人「有賺到」的感覺。
若能兼具兩項甚至三項價值,影片被廣泛分享與推播的機會將大幅提升。
不露臉也能紅?有策略就行得通
對於許多對鏡頭感到害羞的同學,冒牌生也給出明確方向:「不露臉沒有問題,重點在於場景營造、敘事結構與視覺記憶點。」他舉例,不少爆紅美食評論影片,一開始並不拍店名招牌,而是直接切入主菜畫面。因為在觀眾還沒滑走前的三秒內,畫面就必須給出最具吸引力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第一印象策略」。
此外,他也提到帳號命名的邏輯。例如「小花化妝教學」會比「小花愛化妝」更容易被搜尋;「台北美食」則比「北部美食」更具地區指向性與搜尋優勢。
忠誠但不死守:變心要有策略
「你當然可以變心,但請等到你拍了30 支影片後再說。」他強調內容創作者不應在還沒建立主題基礎前就頻繁更換方向。當演算法終於理解你是誰、該推薦給誰時,才是你適度擴展內容的時機點。相較之下,限時動態可以用來展現生活、情緒與多面向性,但主頁貼文與Reels,務必要專情。
在自媒體的世界裡,成功從來不只是運氣,而是清楚了解受眾、策略鋪排內容、以及持續實驗調整的成果。
「經營社群,是一場長期的戀愛關係。」冒牌生語帶微笑地說。這堂課沒有捷徑,只有持續的嘗試與自我優化。
財富自由從小白做起:謝霂震帶你聰明用錢
培訓課程特別邀請到永豐銀行行銷專業副理謝霂震,他以「金融科技時代的聰明理財」為題,從最實用的日常金融產品談起。他指出,現代人的理財觀念早已不再只是「存錢」,而是懂得透過數位工具、掌握金融回饋機制,達到高效配置與穩健增值。
謝霂震介紹了幾個常被忽略但極具效益的金融產品,例如「多幣卡」、「大戶卡」和「大戶投資」平台。這些工具不僅讓使用者能以數位帳戶靈活管理資金,
更透過各類現金回饋機制,為日常消費創造實質效益:
多幣卡:2025 年底前新戶享10% 現金回饋(上限每月300 元),另針對12 種指定外幣提供2.5% 無上限回饋,對於有跨境消費、留學或出國需求的學生族群來說格外實用。
大戶卡:國內消費1%、國外2%現金回饋無上限。七大指定通路(如外送、交通、影音平台等)每月最高可享10% 現金回饋,非常貼近年輕人的日常消費習慣。
※ 實際回饋內容依官方公告為準
在場多位學員表示,早已開始接觸股票、ETF、甚至基金,顯示Z 世代正快速轉向「理財起步早、學習快」的新趨勢。
投資觀念:比起賺得快,更重要的是站得穩
針對理財新手,謝副理特別推薦ETF 與配息型基金作為入門首選。他強調:「理財的第一步,不是冒險,而是建立風險意識。」他建議同學設定自己的損益平衡基準點,並學會觀察國際金融趨勢,例如通膨、央行利率政策、全球政經變化等,以作為加碼與調整的依據。
此外,他也點出許多年輕人「只存不投」的盲點。「基金定期定額是最能訓練紀律與分散風險的方法。哪怕金額不多,也能逐步累積資產,甚至穩定收到利息。」
從謝霂震副理的分享,讓我們看到理財不再只是數字遊戲,而是年輕人必備的生活素養。他也提醒所有學員:「財富自由的起點,不在於你存多少錢,而在於你是否開始對錢有意識,並懂得為它做選擇。」
不只是會說話,而是說進人心:卡內基的人際魅力課
溝通,從來不只是說話而已。
「你說完那句話時,對方有準備好要接嗎?」卡內基訓練講師孫彬啓以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問題開場,卻一語點破了大多數人對「溝通」的誤解――我們往往只顧著把話說完,卻忽略了溝通的真正本質:接住。
孫彬啓指出,溝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門技能,更是一場對人性的理解練習。真正有魅力的人,不一定是話最多的人,而是能讓人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見的人。他以「丟與接」作為全堂課的核心引導,說話是丟,傾聽是接,
唯有彼此接住,溝通才會成立。
1.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2. 給予真誠的讚賞與感謝
3. 引發對方的渴望
4. 真誠地關心他人
5. 經常微笑
6. 記住對方的名字
7. 專心傾聽
8. 談論對方感興趣的事
9. 讓對方感覺自己很重要
卡內基九大人際金科玉律
九大人際金律:不是技巧,而是態度
課堂中,他提出影響深遠的「人際溝通九金律」,內容看似簡單,實踐卻極不容易:
這些法則不只是人際應對的技巧,更是一種內化於日常的態度。他提醒學員:「與其問怎麼說話,不如先學會怎麼看人、聽人。」
為了讓理論不只是停留在筆記本上,孫彬啓安排了許多實作練習。學員們被分組,互相說出自己的一個優點,練習稱讚與接受讚美;接著再輪流上台,在 90 秒內講述一段生命經驗。從一開始的緊張、生硬,到後來逐漸流暢、真誠,整個教室不再只是學習場域,更像是一場彼此理解的卡內基式的溝通練習。
有學員分享家人意外過世後的生命體悟,談到「人生無常,要學會珍惜當下的陪伴」;也有學員講述自己如何在街頭協助行動不便者,意外與對方成為好朋友。
這些故事不僅讓台下聽眾動容,也讓每位講述者透過說出口的那一刻,與自己重新對話。
孫彬啓說:「表達不是為了自己講完,而是為了與對方建立關係。」他也引導大家思考一個核心問題:「當你說話時,是為了展現自己,還是為了被理解?」
結構式表達三步驟:讓內容有脈絡、有力量
他進一步傳授「三段式表達」的方法,適用於簡報、演講與各類公開發言:
1. 開場:可用問題、讚美或懸疑設定吸引力。
2. 內容:從真實經驗或專業觀點出發,保持正向、有價值。
3. 結語:可用名言、重點複誦或行動號召收尾,強化印象。
「沒有觀眾,就沒有講者;你說得再好,對方不聽也沒用。」他強調,真正有效的溝通是與聽者的關係建立,說話只是橋梁,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