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撿垃圾、淨灘,佔台灣 1/40 人口的他們來到這片土地實現夢想

說到東南亞的外籍移工,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當走進 One-Forty 移工教育文化協會所舉辦的《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你原本心中既有的答案,或許會有新的解答。
By 加分誌 2019/12/11 12:00:00

展場的一開始,我們踏進了移工的內心世界,彷彿感受到每一位移工來到台灣前的惴惴不安,隨著展場的指標,從移工們手中的長鏡頭,看到平時焦距外的社會景象。最後,展場來到 One-Forty 最具代表的太陽黃色調以及一面貼滿飛機便條紙的留言牆,用 30 分鐘的時間歷經移工在台 5 到 9 年的旅程,整個展間宛如偌大的轉機機場,讓我們帶著截然不同的想像再次出發。
 

每一趟旅程,都有出發的理由

非營利組織以及移工這兩個關鍵字,在一位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身上似乎不常見,但是在 Kevin 身上卻產生了不可逆的化學反應,催生出 One-Forty 的誕生。「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去了一趟菲律賓,認識許多當地的朋友,在準備要回台灣時,他們告訴我他們的父母、親戚都在台灣工作,於是我在回台灣之後就真的去拜訪他們。

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認識在台灣工作的移工,聽到他們的故事,我也很好奇地問了很多問題,了解到他們為什麼要出國、為什麼選擇台灣,在台灣的工作和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還有他們遇到哪些困難,回國之後有什麼樣的目標和夢想。」因為一次緣分促使的相遇,看著許多移工年紀輕輕隻身來到異地追夢的身影,完全不會說中文,卻有勇氣踏出自己生長的土地,Kevin 深受感動,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

另一方面,雖然有 70 萬人的移工在台灣為生活努力打拼,但大多的民眾對外勞其實還存有很大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因此讓 Kevin 燃起了改變的契機,想要透過實際行動,讓更多民眾可以去了解,其實這些移工跟我們一樣有自己的故事跟夢想,於是成立了這個組織。外籍移工占台灣人口的 1/40,這是 One-Forty 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命名的由來。「我很幸運可以實際接觸這些移工,聽他們的故事,跟他們產生連結。但也同時發現社會大眾對他們存在很大的偏見,而且又沒有什麼年輕人在關注這群人,那時候就會有很大的動力,好像非我不可。」


▲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 One-Forty 團隊,希望可以打造不一樣的非營利組織


▲團隊每一年都會到印尼去田野調查,拜訪移工的家鄉
 

從今天開始,你們的故事也將成為我們的故事

One-Forty 在執行的任務,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個是改變移工的生活。了解到這些來台的移工一待就是 5 年到 8 年的時間,One-Forty 希望他們可以在這段時間內學到更多對未來有幫助的知識或技能,並帶著這些技能回國改變往後的人生。

因此針對培訓技能,One-Forty 成立了「移工人生學校」,大至專業技能,小至生活智慧,在移工人生學校,他們可以學到人生中會遇到的各式各樣重要的問題。「這個學校開設在台北車站附近,星期天放假的時候他們可以主動來上課,課程也很多元,包含中文、電腦、理財和開店,甚至有些技能課,例如剪頭髮、攝影,只要他有時間,他可以在這邊學到任何想學的東西,並且逐漸累積成自己的專業。」


▲中文課上移工不只學習語言,更練習表達自己


第二類的服務,主要是針對生在台灣的我們,One-Forty 希望可以透過辦活動、展覽,利用文字、照片或是影片,娓娓道來每一位移工的故事,用更有趣的方式讓大家靠近這個議題,進而減少社會對移工的偏見與歧視。「以往大家提到外勞的議題,大多是談到法規、仲介、勞動權益與上街抗議等,一般人比較難親近的方式,我們希望用一般年輕人可以親近的,例如漂亮的照片、影片和網站來呈現,讓更多人去認識這些移工背後出國的原因,以及在台灣這些年經歷到的事情,甚至是去看見他們背後很感人的故事。」

但是每一段看似平穩的道路,其實都曾披滿了荊棘。四年前,移工人生學校成立的初期,One-Forty 去向移工宣傳課程,每個星期天穿梭在台北車站大廳,剛開始團隊全部都是台灣人,沒有人會說東南亞的語言,面對一個陌生的族群,很難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因此屢屢遭到拒絕。但是,回頭看看過去那段時間,還好當時沒有向挫折舉白旗,總算找到了一些人來上課,上完課的移工也很主動地在他們的社群開始宣傳,四年後的今天,每一學期的課程大約有超過 250 位的學員來報名,有些甚至會超額要等到明年才能來上課。

「就像一般的學校一樣,最後我們都會舉辦一個畢業典禮,讓每一個人上台分享這一年學到什麼,學員甚至會邀請他們的雇主、認識的台灣人來參加,那就是一個最直接的成果分享,不只是那些知識技能,對他們來說,這裡同樣也是一個很有凝聚力的社群、一個家庭。」


▲每個月一次的文化交流活動,讓移工們親自分享自己的故事
 

謝謝你們,如此喜歡台灣這塊土地

在環境保育以及社區回饋盛行的今日,其實有一群外國的面孔,比我們更關注這片土地。Kevin 和我們分享到「有一個來自印尼移工叫做 Halim,在桃園的工廠工作,一開始認識他是在我們的中文課基礎班,後來加了他的Facebook,常看到他去爬山的照片。發現他其實創辦了一個社團,社團裡有 100 多位印尼人,每個禮拜天他們都會去海灘撿垃圾,或是淨山。」看到這項舉動,Kevin 深受感動,他們並非台灣人,只是在這裡工作,卻願意犧牲自己的假日去愛護我們的土地。對這些移工來說,台灣是他們鼓起勇氣來實現夢想的地方。後來,One-Forty 的團隊也跟著他們上山下海,撿了很多的垃圾。

「那種感覺很奇妙,被一群外國人帶著去淨灘,而且這群外國人還不是一般的外國人,是一般社會大眾對他們有歧視,認為他們是低階勞動力的外國人,但他們選擇淨灘的方式回饋我們的社會。」最後,One-Forty 為 Halim 拍了一段影片透露開始這項行動的濫觴,Halim 說其實他有感受到一般台灣民眾對移工存在很大的偏見,覺得他們不愛乾淨、會亂丟垃圾,因此他想透過一項長期的行動去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希望能夠改變社會大眾對移工的印象。


▲印尼移工組成公益社團,每個星期天到北海岸淨灘
 

國際觀,從生活周遭開始

移工的生活,或許對於大多數台灣民眾很遙遠,但其實存在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裡,要如何喚起中間的連結,成為
了 One-Forty 遇到的第一道課題。「比起其他更主流的議題,例如偏鄉教育、環保、流浪動物,很少人會想到要捐款給做東南亞外籍勞工這個議題的組織,對我們來說要如何找到這個議題與台灣人的連結是很重要的。」Kevin 向我們分享道,一年之中有許多移工在家裡面照顧老人家,幫助雙薪家庭的雇主可以省下很多力氣,甚至有許多老人家人生的最後五年、十年是在這些移工的陪伴下度過的,其實他們的生活已全面滲透入我們的日常,如果台灣社會突然沒有這七十萬的移工,很多事情將會就此停擺。


▲移工人生學校的開學典禮,對移工來說這裡是一個有歸屬感的大家庭
 

在未來一年,One-Forty 將展開一項名為「好書伴」的送書計畫,將團隊自行編制的母語教材,用生活化的語句題材,製成課本、作業本的形式,分送到各個偏鄉去,讓剛到台灣完全不會說中文的移工,能夠循序漸進把中文學好。這些事不只幫助到移工本身,希望也能幫助到移工和雇主的溝通,當溝通改善了,照顧的品質也會隨之提升,對每一段關係都是正向的循環。

最後,Kevin 也向我們分享到自己對於國際觀獨到的見解。「每一年都會有越來越多的移工來到台灣,必定與我們生活越來越緊密,因此他們不應該被視為風險或是問題,而是應該把他們看作讓社會更多元、更豐富的族群,是讓台灣未來社會變得更好的一群人。真正的國際觀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出國,而是能從我們生活周遭看到這些移工,從他們的故事之中建立同理心,並適時伸出援手,這就是最好的國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