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休三日並不等於少做事,而是「提高效率」
許多人以為「少上班一天」會導致產能降低,但來自冰島、英國、日本等多國的試驗證明,四天工作制不但沒有降低效率,甚至提升了員工的績效與留任率。原因在於任務變得更有目的性,會議數量明顯下降、員工精神更充沛,疲勞感降低、工作與生活較能平衡,提高工作投入度。簡言之,周休三日的核心不是「減少生產」,而是「用更聰明的方法完成同樣的工作量」。
對企業與員工的好處:雙贏可能性浮現
1. 員工更幸福,企業吸引力提升:
更長的休息時間,能促進心理健康,也有助家庭照顧、學習新技能與提升生活品質。企業則能因更友善的制度吸引人才,降低離職率與招募成本。
2. 提升工作品質與創意發揮:
多一天的休息通常能換來更專注的工作狀態。大量研究顯示,充分休息能增強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減少辦公成本與碳足跡
若採取實體+遠距混合或縮短開放日,辦公室能源與管理成本可望下降,對永續經營亦具正向影響。
挑戰也存在:並非每個產業都能直接套用
然而,周休三日並非放諸四海皆可行的萬用解法。一些產業可能面臨:
- 需要7天營運的服務業:例如餐飲、醫療、零售,必須以輪班方式才能維持服務。
- 人力不足的中小企業:縮時可能造成員工壓力過大或無法兼顧所有業務。
- 績效評估方式需重新設計:五天制的習慣可能限制了管理者適應新的工作流程。
因此,周休三日制度更像是一場「組織文化改革」,需要彈性與配套,而不是強硬推行。
台灣的可能性:趨勢漸成形,但需循序漸進
台灣已有部分科技業、外商與新創企業陸續嘗試四天工作週。雖然全體勞動市場短期內全面導入仍有困難,但幾個跡象顯示其趨勢,Z 世代與年輕族群更重視「生活平衡」,企業面臨人才短缺,需提升吸引力,遠距與彈性工時已成為普遍選項,未來可能不會一次到位,而是以「彈性工時」「壓縮工時」「混合辦公」等方式逐步形成新的工作文化。
走向更人性、更有效率的工作未來
周休三日制度象徵的是一種新的思維:工作應以成果為導向,而不是時間為導向。當科技重塑職場、AI加速流程、產能不再完全依賴人力工時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讓人專注、健康並持續成長的工作環境。四天工作週也許不是唯一答案,但它無疑為我們開啟了探索「更好的工作方式」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