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創業,你也想參一腳嗎?

倫敦數個科技類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好幾本時報商業類暢銷作家 Richard Newton 認為創業人的一個重要特質與秘密武器就是「勇於善變、反覆無常」。為什麼如此說呢?
By 加分誌 2015/04/05 13:30:00


創意 就是隨時準備丟棄你的點子

他解釋何謂「創業」:「創業」是「領導力」、「分享腦中意象與遠景」、「帶出有力的論點」,但是最核心部分是「創意」,然後將創意想法實現。成功創業起始於一個最棒的點子,不論是跨國型科技類公司如 Dropbox,還是本地腳踏車維修店,除非你的公司或商店獨大,否則經營成功關鍵取決於你的創意與呈現是否不斷地改進、更新商品與服務到最好,所以創意的品質主導一切。

創意品質好壞在於是否有一個開放式思考模式,開放式思考模式的最大特徵包括「善變、反覆無常」。

「隨時準備丟棄你的創意點子」簡單來說就是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如果你執著於一個想法到容納不下任何評論的程度時,你已經停止思考了,這對創業來說是一種打擊。所以只要發現你的點子有些漏洞、站不住腳,又無法補強的話,就準備拋棄吧!只有那些通過各類考驗的創意才值得你的時間與精力。

以往認為改變心意是一種輸了立場、示弱的表現,好像承認錯誤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從語言上的聯想就可以看出我們對改變心意這件事有多麼的反感,「變卦」、「軟弱」、「不始終如一」、「不可靠」。

但是綜觀歷史,從來沒有一刻是像現在,未來可以變得如此不確定,科技、創新、地緣政治、經濟狀況瞬息萬變,以往對於人們改變心意的評價可能要改變了,Newton 認為身段保持彈性才是王道。
 


 

15、25、35 幾歲才是創業好時機?

Jamie Dunn 是 Spark Global Education 的負責人,2012 年獲選 JCI 世界 20 位頂尖青年,也是創業投資人、慈善受託人、講者、作者。

Dunn 認為 25 歲之前創業有很多好處。大多數人 25 歲之前不是在研究所就讀,就處在低階的工作崗位,這時有很多時間可用來構思創業。若在研究所就讀,學校各式人才濟濟,趁機建立一些人脈,特別是與那些和自己擅長不同領域的朋友,衝撞一些想法。

多數人 25 歲之前要承擔的經濟壓力較小,例如比較沒有房貸、養育小孩、和大筆帳單的支出,有了較多的經濟空間,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創業上。到了 25 至 30 歲通常開始面臨長輩與家庭的壓力,認為該是做「大人」該做的事的時候,例如找一份「正經」的工作或結婚生子,就比較沒有放手一搏的機會。

對 Dunn 來說,能更有效運用時間是最重要的原因,創業過程中,他對時間的概念變得不一樣了,決定那個小時做什麼事,那個小時的回饋就是什麼。Dunn 認為如果對創業沒有特別的憧憬,還是可以選擇加入初創公司(startup),和那些第一線的創業者共事,享受分秒必爭的速度感,也挑戰那些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少見的情形和技能。

儘管最後沒有在 25 歲之前創業成功也無可厚非,因為很多創業家在 25 歲之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創業或開創小本生意的經驗,那些經驗伴隨著他們日常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很棒的點子降臨時,之前的經驗就能發揮實質上的幫助。

ZiptFit.com 的創辦人 Liz Kammel 認為 25 歲是初生之犢,他們不怕挑戰「市場標準」,看遍也想要改變市場缺乏效率之處。

她覺得 25 歲創業應該有一個產業經驗、年齡較長的人做指導顧問,他可以讓你問盡心中的問題,當你對市場行之有年的規範提出質疑的時候,這個人可以衡量你的想法是否符合實際。每個人擅長經營公司的階段不同,有的人有無數新奇的點子,適合開創;有的人擅長經營上軌道後的公司,各適其所、各司其職。

英國青少年 James Anderson 與合夥人 George Streten 在 15 歲時就有了 Space Lounges 的構想。

Space Lounges 是一個將傳統咖啡館藉由智慧型手機轉換成未來咖啡館的 App。Space Lounges 有互動菜單和智慧資料驅動推薦的咖啡,客人可以在行動裝置上刷卡點購,咖啡會直接送到客人面前。對服務有任何意見可在 App 上評點,店內經理每天都閱讀得到。

James Anders 過去三年來一直是在同一個咖啡館工作、放鬆、和朋友交流意見,但 2013 年底他發現這個過去他喜愛的咖啡館如今變成一個吵鬧、雜亂的地方,再加上不乾淨的桌子、龜速的 WiFi、粗魯的服務態度、不符合公平交易的咖啡豆、過時的音樂,於是他與共同創辦人發想出 Space Lounges 這個點子。

Space Lounges 是 Anderson 15 歲在學時浮現的點子,他覺得學校考試和課業讓他無法自由支配時間,所以他毅然輟學搬到倫敦,那裡有更多重要科技商業活動可找到多元的人脈,經由面對面交談,每天都能得到新的啟發。

後來短暫加入 Microsoft Ventures 的三個月內,他學到基本財管、法律、品牌營銷和其他實用的知識。
 


 

創業風氣和文化息息相關

MIT Sloan 學院講師 Neal Hartman 認為有些國家或地區的創業活動之所以較為蓬勃,和當地文化、以及是否鼓勵冒險或創新有關。譬如:創業失敗的情況下,創業者在很多歐洲國家會被貼上「敗犬」標籤,但在美國或澳洲,可能會被問道:「這次經驗你學到什麼心得?下一步要做什麼?」有些文化比較注重個人表現,有些則看重團隊合作。

每個文化對於成功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有些強調收益或市佔率,有些是員工士氣;對於「改變心意」這個行為的評價也不盡相同。還有人際關係,例如亞洲文化生意談不談得成得看雙方交情;在美國,兩個不熟識的人坐下來就可以馬上開始談生意。

Mike Maddock 是五個公司的創建人, 包括知名跨國創新代理公司 Maddock Douglas, 同時也是兩個創業團體的主席、創業類書籍( 如 Free the Idea Monkey)的作者與專欄主筆。他認為創業行為是否能在一個國家或文化裡盛行至少與三件事有關:資金、同理心、文化。

雖然想法、創意很重要,沒有資金,一切還是空談。

根據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3 年的統計,以色列創業投資基金佔 GDP 的比例全球排名第一,第二、三名則分別是美國和瑞典。

「發明」與「創新」的差別是有無同理心與洞察力:前者先有創意,再找尋需要這個創意的族群;後者先發現需要,而後找尋解決方案。創業者需要的是「創新」,因為「創新」需要發揮同理心以洞悉市場的不完美與需求,進而找尋適合市場的解決方法。他也強調,青年創業在這一點上是有優勢的。

一個國家的文化也影響青年創業的蓬勃,Maddock 覺得美國普遍對於創業是抱持著鼓勵的態度,對於創業失敗的人,大多還是會欽羨他們的勇氣、創意及創造力。
 

台灣的創業落點

根據全球創業調查報告(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落後經濟的創業活動較發展經濟來的蓬勃,但是其中的類型、產業、規模有所不同,落後經濟較偏重顧客服務類(如:零售、旅館、餐廳、教育、休閒),資金門檻通常較低,作法也較易複製。相對的,在經濟競爭的國家,創業類型會比較偏重於知識服務類,(如:資訊、通信、金融、地產、顧問)。

所創建的公司運用科技的程度和種類、對公司未來發展規模的期待(如:五年內是否預備創造大於 20 個以上工作機會、是否投入國際市場)、初創公司競爭力、創業活躍度、服務或產品創新程度,這些區別在經濟發展不同國家表現也不同。

在對公司未來發展規模的期待上,美國、台灣、韓國、日本都屬於高度野心;可能是本土市場有限,台灣有 27% 的創業者是期待走上國際市場或者在五年內創造大於 20 個以上工作機會,是日、韓的兩倍,在 44 個國家中排名第一。台灣初創公司競爭力來說,排名中上;

創業活躍度與其他 44 個國家相比,落在中間,只有 8% 18 歲到 64 歲的適工年齡者選擇創業。但創新程度上,卻底於平均,同樣屬於發展規模高期待比例的國家,拉脫維亞、美國、愛爾蘭、以色列是創新程度最高的(25~32%)。
 

創業人的一些態度與本質

Glassmap 是 Geoffrey Woo 三年多前剛從大學畢業所創立的公司,Woo 目前是 Nootrobox 的執行總裁。他給在校和剛畢業有心創業的新鮮人一些關於態度和自身定位的建議。

人生前二十年對有經驗的智者或博學的老師總有一份敬重、謙讓,是學生該有的「政治正確」態度,但這種態度正與創業者需要的精神恰恰相反。

Woo 覺得創業人就是那個最了解他想解決的問題的專家,最熟悉那領域的人就是他。在大四那年,Woo 第一次向投資人簡報,最後卻帶著「被教育了一番」的結果離開,因為當投資人質問了幾個有難度的問題後,他的「創業者精神」不知不覺就變回了「學生向老師請教」的習慣狀態。

其實把投資人想成是提出尖銳問題的外行即可,他們工作就是每天聽專家能手說故事,雖然創業者沒有所有的答案,可是你有鑽研、審慎考量過的意見方案,創業者和合股人之間應該有一條清楚的界限。
 


Space Lounges 創辦人 Anderson 分享他輟學後才學到的事:

1) 覺得自己多方面「裝備」不足,但其實不是件壞事。當知道哪裡不足的時候,反而可以集中在那些特定領域學習而後應用,而且知道自己最終關切的是什麼,不用把時間花在過濾那些對自己目標幫助不大的地方。對他來說,如果只是隨著現今這個過分強調「記憶學習」的大環境漂流地活著,那根本就不算活著。

雖然分工社會中,這些「記憶知識」、「記憶學習」有其重要之處,但不代表每一個人都得遵循同一種脈絡選擇要做的事,對某些人來說,在出去闖蕩、試驗、開啟什麼之前,是不需要誰的批准或什麼特定資格的。

2)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做一些有趣、令人興奮、且對別人生活有正面影響的事是很棒的感覺!如果到了八十歲回顧自己的人生,他不想要有一堆後悔或一堆想做而沒做的事。

3) 教育不應該被關在教室。過去六個月的旅行經驗大大打開了 Anderson 的眼界,有機會接觸業界佼佼者和藝術家如 Jack Dorsey、Peter Thiel、Tony Hsieh,參加有 C 級總裁、合夥人、律師、會計師的董事會議,這些都是他在教室學不到的。當然學校是最佳研討理論的場所,但真實生活中所提供的學習素材也是另一大千世界 。

4) 想法與創意不如實際執行來得重要。每個人都可以因為對某些生活經驗感到無奈後發想出一些改善的點子,但是實際從零開始建立一套解決方案又是另一回事,在現實世界中將腦中的想法具體實現之前,一路會有各種麻煩事得面對,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5) 堅強面對各式批評與指教,但不能違背直覺。對於一件事不確定如何著手的時候,直覺會引領。對 Anderson 來說,前一天還在學校就讀,隔天卻離開他的同儕,冒險選擇一個全然不同的道路,如果沒有親近的人支持是很嚇人的。所以別忘了交些新朋友、找一個可信賴的指導顧問、認識一些合作夥伴,然後對自己的夢想保持信念。

Anderson 覺得離開學校是他所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但是他了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目標、想做的事和想去的地方,如果學校教育是能夠帶你達到那個目標的最佳選擇的話,那就張開雙臂欣然擁抱這個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