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須使用「回溯式」學習法,在繁雜多樣的資訊中整理出學習方向,並熟悉所有基礎概念之後,基本上就能夠掌握大方向。此外,隨著時事議題的快速變遷,行政學的核心議題也可能跟著不斷地改變。因此,「亂中有序」才能夠順利掌握行政學。
行政學的基礎架構 & 核心為何? 可分成四大領域來探討
1. 公共行政理論:民主政體當中政府行政權的運作,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國考的考試之中,有 1/3 內容都環繞在此問題之上,政治和行政的關係應該二分或是合一 ? 依照每個人不同的觀點,則會得到不同的解答,並探討何謂「理想行政權」。
2. 公共管理理論:探討如何協助政府提升績效、管理政府的運作,使政府的資金、設備、機具等發揮最大功效。此領域並非行政學的原生內容,多數為管理學延伸的資訊、以及討論如何與民間合作機制之議題等等。
3. 公共組織理論:政府組織的基礎架構為何?通常會環繞在「官僚制」的觀點論述,並去深入探討其內容。
4. 公共治理/服務傳輸理論:政府該如何提供公共服務?此議題會關係到治理問題、公共服務傳輸問題。
近期熱門主題—「數位治理」
也被稱作「電子化政府」。現今政府使用電子介面傳輸服務,而傳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相對產生的後座力、對民主政體產生的衝擊等,此議題為現今學者相當熱衷的一環。 台灣大學、台北大學、政治大學等甚至為此成立了「數位治理研究中心」,多數國考出題老師也參與其中,因此「數位治理」也極有可能成為相當重要的出題趨勢之一。
近期的命題趨勢和焦點?
以近幾年考題趨勢來看,行政學的命題方向較不明顯, 但若集中在 2013 年至 2017 年的申論題來探討的話,當時 幾乎每兩題就會含有一題與財政相關的內容。張楚老師建議 考生,還是必須先以近期時事和政府改革為核心去多做了解、多熟悉,對時事的敏感度要夠高,才有可能把握要領。
其實在時事掌握概念上,高普考是題庫制度,所以對於時事的敏感度較低;反之,特考對於時事變化的敏感度會比較高,因此必須特別注意。
如何有效掌握讀書進度?
如果想要達到有效率的讀書能力,就必須做到「本週事,本週畢」,也就是老師教到哪、就必須要就讀到哪, 時時提醒自己跟上進度,並且定期複習及練習,如此一來才能精確掌握讀書狀況。另外,以全職考生的情況來說,即使工作再忙、家庭壓力再大,也必須盡量比別人多花心力,即便是 10 分鐘的休息,也要把握時間投入學習。
如何安排考試時間?
行政學分為普考和高考兩種類型。普考皆為選擇題型,多數人都能順利掌握時間,但若以高考來說,其中又分為 25 題選擇題、2 題申論題,建議前面的 20 ~ 30 分鐘以選擇題為重心;後面的 90 ~ 100 分鐘,則以每 40 分鐘作答一題的速度,完成剩下的 2 題申論題。(詳細時間分配,依據每個人的狀況會有些許不同)
面對申論題,若是在完全沒有靈感的狀態之下,就建議往選擇題去尋找可能的答案,千萬不要放棄任何可能性!
張楚老師建議考生,絕對不能死背內容,亦或是貪便宜、走近路等;嘗試理解,了解題型後再下手,才是最正確的學習方式。
例題 |
何謂新公共管理?請就所知申論其意涵及重要理論基礎。 |
前言部分 |
請用簡短文字(約三至五行)陳述題目中核心概念的出處(提出者)、產生背景,或簡短界定。請切記,前 言僅為開場白,即便要言之有物,但毋須長篇大論,也無須分行、分點作論述。 |
【理想範本】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為 1980 年代後,基於新右派 --- 小政府、市場導向 --- 意識形態所產生之公共管理途徑。依據 O. Hughes 之觀點,此種市場導向公共管理的興起原因有:(1) 大政府 - 福利國家意 識形態遭受挑戰。(2) 新古典經濟學之影響。(3) 管理思潮的轉變。(4) 資訊科技之發展。以下即針對其內涵及理論基礎進行申論。 |
【錯誤示範 - 廢話型】
新公共管理,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最新的公共管理。由於科學知識的發展日新月異,公共管理的內容也不斷推陳出新,於是新公共管理就因此產生了。吾人身為新時代的公職人員,理當學習最新的公共管理理論,才可 以福國濟世,不枉廣大國人對吾人之期待。以下即就新公共管理進行申論。 |
本文部分
|
【錯誤示範 - 堆砌型】
古希臘諺語曾說:「一隻腳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足見宇宙萬物都處於不斷改變的狀態,當然,公共管理的發展也不例外。新公共管理又被稱之為新右派、新治理、市場導向的公共管理、市場導向治理等,它跟企業型政府以及政府再造具有密切關係,是當代民主先進國家因為面臨「雙環困境(Catch-22)」所產生之 結果。以下即就新公共管理之意涵與重要理論基礎進行申論。 |
1. 子題請以國字標號,例如範例中的(一)、(二)......。
2. 子題內容請以條列方式呈現,並明確地以阿拉伯數字標號區分。條列內容須包含(1)標題以及(2)延伸論述。
切勿以不分點、大段落方式陳述。
3. 重要概念之提出者,請標出人名(中英文皆可);重要學術名詞,若記得英文,請不吝寫出。 【請參見以下全文範本內容】 |
結論部分 |
本文寫完,請務必寫結論。沒寫結論將可能導致閱卷老師在快速批改過程中,誤以為作答尚未完成(沒寫完),以致給予較低評價。故結論為必要的保護工具,藉使作答內容看起來完整。即便如此,結論切勿長篇大論,言簡意賅地以四到七行文字陳述即可。
1. 總結型結論→若本文作答完已經沒素材可寫,或想不出其他可寫的內容,簡單地以三到五行重述本文內容,以作為收尾。
2. 延伸型結論→若本文作答完,仍行有餘力、有想到與問題有關、但又不需直接回答的概念,亦可以寫到結論中。 總結型結論僅具收尾效果,延伸型結論則較能證明考生有料、書有念通。即便如此,同學須衡諸自己對相關 概念的理解程度而選擇結論型式,切勿逞強撰寫內容不當的延伸論述,導致狗尾續貂,畫虎不成反類犬。 |
【理想範本 - 總結型】
綜合前述所言,新公共管理是立基於新古典經濟學及新右派意識形態的公共管理途徑,具重視市場機制及師法企業之特質。其主張藉師法績效管理及策略管理,以及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提升政府生產、輸送公共服務之績效。由於英、美、紐、澳諸國都曾成功應用新公共管理作為改革政府之依據,故此種主張政府應「小 而美、小而能」的公共管理途徑,亦可為我國行政改革提供啟示。 |
【理想範本 - 延伸型】
新公共管理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所發展得出的公共管理途徑。即便如此,新公共管理卻無法代表當代公共 管理發展之全貌。誠如 Kettl & Milward 所言,公共管理應該是個「整合多元學科內容,以提升政府績效的專 業領域。」因此,新公共管理僅為公共管理之重要面向之一,而非全部。此外,Denhardt 夫婦亦主張,公共管理應重視公共性(publicness),因而提出聚焦於公民資格的新公共服務(New Public Service),以取代 市場導向、忽略公民乃主權者之新公共管理。 |
【錯誤示範 - 陽春型】
總的來說,新公共管理就是主張師法企業以及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的公共管理。 |
【錯誤示範 - 廢話型】
新公共管理是最新、最好的公共管理。如果政府要進步,就要使用最好的管理途徑,而公務人員也應該要學習與了解最新的管理理論。我國政府長久以來績效不彰,就是因為閉門造車,沒有接觸最新的理論,才會產生這種結果。吾人應該以新公共管理來運作政府,如此中華民國才有資格被稱為是已開發的進步國家。身為未來公務人員的吾人也應該以此自我惕勵 ! |
【錯誤示範 - 情緒或偏見型】
新公共管理以新右派意識形態為基礎,隱含著資產階級宰制、剝削無產階級的無恥企圖。美國因帝國主義心理而偏好右派意識形態,英國身為美國的忠誠盟友,自然也偏好此道。當西方英語系國家大力鼓吹新公共管理的同時,我們應心存警惕,不要被美帝邪惡思想所蒙蔽 ! 台灣的行政要改革、要提升,但卻不見得一定要吃美國及英國那一套 ! 台灣人要走自己的路 ! 我們不走美國路,更不走中國路 !! |
例題 |
|
何謂新公共管理?請就所知申論其意涵及重要理論基礎。 |
評分 |
題號 |
(作答請從本業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
|
|
題目:請說明公共性(publicness)的意義及特質,並就所知簡述政府機關實踐公共性之策略或途徑。 【作答時無須抄寫】 |
|
壹、 |
(一)公共性的意義:公共性為公共行政的核心特質,用以區分政府機關與私部門組織之間的差異性。就狹義意義而言,公共性係指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價值。就廣義意義而言,公共性乃指涉公部門組織所具有的獨特特質及屬性。
|
|
(二)公共性的特質:依據羅聖朋(D. Rosenbloom)之界定,公共性之特質具以下四個面向:
1. 憲政體制(constitution):公共 組織的角色、職能是由該國之憲政價值與立國精神所決定。
2.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私部門組織之目標在於追求私人利益(private interest); 但公部門組織則旨在實踐公共利益之價值。公共利益不僅是行政官員的行為判準,更是「文明政體的核心概念(the central concept of civilized polity)」。
3. 市場機能(market function):由於公共組織財務來自預算編列,而非生產利潤。並且,公共組織多提供公共財,具獨佔性質。因此,相較於私部門組織,公共組織無須直接面對市場競爭壓力。
4. 主權特質(sovereignty):公共組織及行政官員均扮演「公共信託者(public trustee)」角色,代替公民(主權者)實踐其意志及價值。故公共組織擁有行使合法強制力之資格,私部門組織則否。 |
|
(三)政府機關實踐公共性之策略或途徑:依據全鍾燮(J. Jun)之界定,公共性 的實踐途徑具以下八個面向:
1. 公民權利(rights of citizens):公共政策及政府施政作為須調和「個別公民權利」以及「整體社群利益」。
2. 倫理與道德標準(ethical and moral standard):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組織相關活動須經得起道德與倫理標準之檢驗。
3. 民主程序(democratic processes):公民具有參與政策過程之權利;公共組織應致力於提供各種對話機制。
4. 專業知識(professional knowledge):政策規劃人員應秉持專業良知、提供專業建議。
5. 分析非預期性後果(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政策規劃者必須審慎考量公共政策所可能產生之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藉以有效評估短程得失以及長期利弊。
6. 普遍利益(common interest):公共組織之所有作為均需以社群總體利益做為考量基礎,而非偏私於特定個人、團體。
7. 尊重輿論(public opinion):掌握民意走向,以提升公共服務之回應性。
8. 開放性(openness):資訊公開,滿足公民知的權利。
結論:公共性概念可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提供反思及檢討。長久以來,新公共管理因在管理實務上主張師法企業,且基於方法論個人主義(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而將公共利益視為個體利益的加總及延伸。此種忽略公共性之公共管理途徑, 將使公共行政過度重視個體私利,從而陷入倫理困境。公共性概念使公共行政學術及實務工作者,得以重新檢視政府機關及行政官員所應恪遵之價值規範,進而實踐公共利益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