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zuan Chen 圖/余同學 提供
學 歷: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年 齡:34 歲
準備時間:9 個月

余同學原本在日本讀研究所博士班,卻因為疫情被迫回到臺灣,本想等待疫情趨緩後回到日本,女友卻在這時意外懷孕,孩子出生後為了讓家裡的經濟穩定,余同學一手拿著奶瓶、一手拿著書,開啟了公職考試的旅程。
在日本讀研究所因疫情回台變奶爸
余同學因疫情從日本返台時,原本在中研院當研究助理,但是研究助理隨著計劃案結束後又要尋找下一個案子,工作型態比較不穩定,所以當小孩出生後,為了讓家裡的經濟比較穩定,余同學選擇考公職。
「大學教科書的內容包山包海,很容易漫無目的地讀,也不知道重點。老師的講義內容和筆記,是幫助我進入交通領域的管道,老師上課會提點哪部分比較重要,可以讓我更快速聚焦重點。」余同學解釋當初選擇到補習班的原因。
他在選擇要備考的類科時,原本就讀台灣史科系的他,卻發現沒有相關的類科。這時他考量家住在火車站附近,方便照顧小孩,加上讀書時期坐火車時,他覺得列車長驗票很帥氣,便向補習班諮詢交通領域的類科,櫃檯表示鐵路和交通行政有不少重疊的科目,建議能一起報考,於是余同學報考了這兩個類科。
善用零碎時間讀書,調整心態與策略
余同學的計劃案在去年十月才結束,所以只剩下將近九個月的準備時間,為了理解過去不熟悉的領域,也要顧及照顧小孩時間比較不固定,於是他選擇報名線上課程。
余同學本來有擬定讀書計畫,卻因為照顧小孩時間變得零碎,所以一直沒有達到計劃的時程,但是他抱持著「能讀多少是多少」的心態,也改變讀書的策略,將內容切成主題式,將章節切成好幾個主題,他舉例:「像是運輸區分為海、陸、空,陸的部分又分為鐵路和公路,再將公路切成偏遠地區或都市的公路問題。切成細小的主題,以主題為單位將它讀完。」
余同學坦言考前其實沒有讀完,到最後都是在取捨。上課途中時常被小孩打斷,所以上課後幾乎無法整理,只能靠上課吸收觀念,重點是考前三個月的衝刺期,他將上課筆記整理成一本精華。
讀書前先分析考古題,把握搶分的機會
備考時余同學先分析近十年的考古題趨勢和題目類型,鎖定讀書目標後,再回頭讀這些單元。他發現大部分的申論題只會考一個主題,不會有跨主題的考法,所以要將每一個主題讀得熟悉。很多人讀得比較廣,但是申論題要考的是深度的問題。他也發現考科都是以運輸學延伸出去,像運輸政策、運輸管理、運輸規劃,所以他花費大部分的時間將運輸學的基礎打好。
由於過去對交通領域完全不熟悉,常常看到不能理解的內容,這時他會抄課文和老師上課的筆記,藉由這個過 程將內容背起來,也揣摩內容的意義,再用自己的想法慢慢消化、理解。
完整內容詳見《My Plus加分誌》2023國考榜首大秘技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