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二職可不可以? 自媒體經營者的工作平衡之道

在這個資訊爆炸、創意無限的時代,許多人都對「自媒體」抱有莫大的興趣與憧憬。無論是經營 YouTube 頻道、管理IG 帳號、製作Podcast、創作部落格文章、還是熱衷於抖音與短影音平台,越來越多人希望透過「自媒體」展現自我、累積人脈, 甚至賺取可觀的收入。然而,當理想與現實交錯,你可能同時要兼顧學業、實習甚至未來的正職工作,這時候「主業與副業要如何平衡?」就成了一個非常關鍵、也相對複雜的課題。
By 加分誌 2025/05/07 00:00:00

文/ 艾格      圖/shutterstock、freepik

經營自媒體的美好泡泡

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前,會對自己的職涯充滿期待與不安。也許你有興趣從事數位行銷、想走傳統企業管理,或對創業創新感到躍躍欲試;但無論怎樣的職場規劃,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往往需要多元技能與靈活的生存策略。

發展副業並不只是一種「賺外快」的方式,更能讓你在校期間或初入社會時,就先搭建起另一個「試煉場」,讓自己同時累積人脈、經驗與作品,甚至培養商業思維與自我品牌。

然而,很多人會遇到疑惑:如果把過多時間花在副業上,會不會影響我正職工作或課業表現?萬一顧此失彼,導致本業績效下降或學業荒廢,那該怎麼辦?也有人擔心「我如果投入太多心力在自媒體,可能就沒時間念書、找實習或者經營人際關係」。這些擔憂並非多慮,因為要同時兼顧兩邊,確實需要很高的自律與規劃能力。

自媒體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它象徵的自由、創造力,還有可能帶來的收益與影響力。想像你在空閒時間拍攝YouTube 影片、撰寫部落格,卻因此獲得了大量粉絲;或你在IG 上分享健身心得,成功接到教練課程或業配合作;甚至當你畢業前,就已擁有一個小有知名度的社群品牌,求職時也更容易脫穎而出。

然而,這樣的「順遂發展」過程就宛如泡泡一般,相當容易一碰就破。自媒體的世界競爭激烈,內容產出需要時間與創意,品牌合作需要洽談與經營,粉絲互動則需要穩定並持續的投入。這些都讓「時間管理」變得極為關鍵。

所以,想在自媒體世界中發光發熱,同時又要好好維持學業或未來主業的穩定,你絕對需要一份清晰的作戰計劃。
 

先搞清楚你的動機是什麼

在開始實際規劃前,先問問自己:你想發展自媒體成為一份副業的原因是什麼?是單純好奇?想賺零用錢或學費?還是希望透過分享專業知識累積業界聲譽?可能也有人想要測試創業水溫,看自己在市場中是否有競爭力。當你明確知道自己的初衷,就更容易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做出正確決定。
 

可能的核心動機

◆賺取額外收入:減少生活壓力或儲備留學、創業基金。
◆累積作品與個人品牌:為未來的就業或創業奠定基礎。
◆拓展人脈與視野: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交流。
◆滿足創作慾望:單純享受創作或分享樂趣。
 

設定目標

有了動機之後,最好給自己訂定一些短期、中期與長期的目標。
◆短期目標
例如「三個月內發表10 支影片」、「IG 粉絲數在一季內達到1000 人」。
◆中期目標:
如「半年內接到第一個業配」、「在Podcast 平台排名進入前100」。
◆長期目標:
也許是「一年後讓自媒體成為穩定的副收入」,或「成為某領域的知名創作者」。

有了這些目標,能幫助你清楚衡量進度,也知道什麼時候該調整策略。別忘了,除了粉絲數與流量,也可以設定一些「質化目標」,像是「提升拍攝品質」、「打造更專業的聲音錄製」等,因為內容品質往往比單純的數字更能建立長遠口碑。

由於你目前的身份很可能是「學生」,或未來你即將踏入一個正職職場——無論是實習、生涯起步還是其他正職,都必須先確保「本業」不會因副業而嚴重受損。舉例來說,期末考之前就先暫停自媒體的高強度更新;或者在工作關鍵專案繁忙期間,盡量降低副業的曝光頻率。一旦正職出問題,或學業一敗塗地,也會連帶影響你在副業上的創作心情與穩定度。

24 小時變48 小時

如果想兼顧主業與副業,首先要對自己的時間做一次全面性的「盤點」。一週有168 小時,扣除睡眠、三餐、交通、正職(或學校課程、作業、實習)後,你還剩下多少可以用於自媒體經營的時間?

把這些時間用日曆或行事曆標記出來,就能更具體知道你「每天可以花多少小時來產出內容或進行社群互動」。不要用「差不多」或「應該有空」來假設,因為多數人往往低估或高估自己的空檔。

以經營YouTube 為例,若你的目標是一週產出一支影片,你可以拆解任務:
◆週一或週二規劃腳本與素材
◆週三進行拍攝
◆週四或週五剪輯與後製
◆週六上架並宣傳
◆週日空出來檢討成效與準備下週拍攝內容

這是一種固定「檔期」的概念,讓自己每週在固定時段處理相應任務,而不會變成隨心所欲的「想到才做」。 當然,若你是文字工作者或Podcast 主播,也可以類似做任務區分:採訪/ 蒐集資料、寫初稿、後製與發布等。


提升身心韌性,建立工作邊界

很多人走進自媒體行業後,會感受到它的無邊界特性——隨時都可以構思新企劃、回覆粉絲訊息、改剪影片、想梗拍短片,完全停不下來。如果你沒有設定好「下班」或「停更」的界線,長期下來就會非常疲憊,甚至影響本業表現或造成健康問題。

記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與上限。將每日或每週該做的副業工作量擬定清單,完成就可以暫時收手休息。不斷超負荷、壓縮休閒與睡眠,短期內或許能拉升產出,但長久來看,創造力與意志力也可能耗盡,反而得不償失。

若你跟家人同住,或室友共用空間,也需要在創作與錄製時獲得他們的體諒。像是拍攝影片或錄Podcast 時可能會有聲響,需要事先告知與安排;夜間創作容易影響他人作息,也建議儘早規劃方法減少干擾。另一方面,他們也可能給你意見或協助,比如擔任臨時小幫手,或協助提出主題靈感。這些都能讓副業發展更順利。

此外,自媒體通常需要經營粉絲互動,但若你整天被訊息通知淹沒,就很容易分散專注力。建議設定特定時段處理訊息與私訊,或是在白天專注本業、晚上一定時段才開啟社群應用程式。把握「集中處理」與「一段時間專注一件事」的邏輯,會比隨時隨地回覆來得更有效率,也能維持身心的彈性。
 

資源的使用要小心

在兼顧主業與副業時,有些上班族或實習生會想:「既然公司有設備、人脈或資料庫,能不能順便利用來發展自媒體?」這時候一定要特別小心,不要誤把公司機密或專案內容帶到副業裡,或使用公司付費的軟體、器材和檔案當作自媒體素材。如此行為可能涉及違反營業秘密法(又稱「商業機密法」)或公司與你簽訂的保密條款(NDA),在台灣甚至可能觸及刑法上「侵占、背信」等罪責。

如果不慎披露了企業尚未公開的產品計劃、行銷策略、客戶名單等機密資訊,或把公司內部技術/ 檔案挪作自媒體之用,不但會毀損雇主對你的信任,還有機會引發民事求償(要求你賠償公司損失)甚至刑事責任(例如「洩漏營業秘密罪」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可能併科罰金)。同理,如果你使用了公司付費軟體、相機設備或其他不屬於
你個人擁有的資源來經營副業,也可能構成對公司財產權益的侵害。

建議在開始自媒體副業前,仔細了解自己與公司簽訂的工作合約、保密條款與相關法律規範,並與主管或人事部門保持透明溝通。確保你的副業與公司利益沒有直接衝突,也不會利用公司機密或資源。一旦發現可能有疑慮的行為,及時停止並尋求專業法律意見,才能免去後續不必要的糾紛,並維持正職與副業之間的良好關係。
 

定期檢視與調整

在一個週期(可能是一週、一個月、或一季)結束後,回頭審視這段時間的行動成果,找出成功與不足之處。兼顧主業與副業時,更需要定期回顧、檢討。例如:
◆這個月你花了多少小時在副業?產出的內容量與品質如何?
◆粉絲互動度、流量或訂單數有沒有達成預期?
◆與本業(或學業)相比,是否有因為副業導致正職任務效率下降?

透過回顧與檢討,你可以快速調整策略,像是「我發現每週兩支影片太勉強,期末考壓力下建議改成一週一更」;或「某個時間檔期沒人看,換個時段發布效果更好」。持續優化,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創造更佳的平衡。
 

開啟人生第二身分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大學生、社會新鮮人都面臨比過去更多的挑戰,也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自媒體不只是一條兼職之路,它也可以是培養創造力、展現個人價值的重要舞台。無論你是想要兼顧學業,或已在工作崗位上想要找尋更多副業的可能,都需要良好的時間管理、明確的目標以及有效的溝通與調整。

回顧我們提到的四大重點:
1. 設定明確目標與優先順序:了解自己為什麼要經營自媒體,以及如何在短期、中期、長期達成目標;同時保護好
    主業不受影響。
2. 制定時間計劃:清楚算出自己真正能用於副業的時數,善用行事曆與各種效率工具,分配拍攝、剪輯、寫稿、宣
    傳等任務。
3. 建立工作邊界:適度劃分正職與副業的時段,不要讓自媒體工作「侵蝕」日常生活或造成極端疲勞。
4. 定期檢視與調整:透過數據與現實情況檢討產出進度,隨時修正策略,確保持續成長與維持身心健康。

自媒體的道路上,你可能遇到貴人相助,也可能嘗到挫折與孤獨;你也會越來越認清自身的熱情、侷限與潛力。重點在於,如果你能保持彈性、願意學習與嘗試,即使一開始只是業餘性質,也能為你未來的人生帶來更多選擇與可能性。

或許哪天你會發現,你的副業已經成長到足以撐起全部生活開支,甚至獲得比正職更高的收入;又或許,你在副業的經營過程中,培養出溝通、創意、行銷等軟硬實力,讓你在校園或職場更能獨當一面。無論結果如何,經營自媒體的歷程,必定會成為你的人生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