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能下車、不能跟動物互動,只能靜靜地坐在車上,她的早餐和晚餐,也都是在車子上解決。這樣的日子已經六年。她說:「研究工作最後靠的就是耐力,非常枯燥乏味,但這是必須。」我問:「你也可以請一些年輕志工來幫忙啊?」她說:「保育工作是長期的,不是履歷上的標籤,太多志工都只是想試一下,就代表自己做過,可以說嘴一輩子。」
當愛心只是標籤
在非洲,有太多想要把自己貼上愛心標籤的「志工」,他們往往只來一個禮拜或是短短的一個月。曾在南美洲擔任國際志工一年半的 Lynn 說:「老實說只去一個月真的太短了,來幫忙的人其實還沒適應環境就準備要打包回家了,至於受到照顧的單位,也還沒認識與習慣這個人,就必須跟新志工道別,其實這對弱勢孩子們會有創傷。」當愛心成了一紙標籤,成了履歷上的一個條目,它遲早會脫膠滑落,當在自誇說嘴時,其實泛起的是心虛。
曾幾何時,到海外打工度假、擔任國際志工成了青春歲月的重要紀錄,當許多名嘴大肆鼓勵青年學子們要勇敢踏出去、盡情去體驗世界時,是否曾經想過:我們短暫的浪漫體驗可能會讓對方造成傷害。在泰北華校當老師的 Linda 說:「我們對於志工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孩子們很期待大哥哥大姊姊的陪伴,但大學生的陪伴總是很短暫,他們一走,我們還要處理小孩子們的心情失落問題。Linda 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可能,我們希望是比較長期,比方半年到一年的志工,這樣對彼此才成長。」

▲圖片|unsplash
不想只是 FB 打卡處
對在非洲的艾蓮娜和在泰北的 Linda 老師來說,他們都不希望自己服務的研究中心與學校,只是志工朋友的一則 FB 或是打卡的地點。艾蓮娜語重心長地說:「重點不是你來了,而應該是你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包括對這個地方與對自己的改變。」
無奈多半的青年朋友只想要一個履歷、一張自拍、一個證明、一個小小的經歷,而非深刻的經驗。萌生志工旅遊的念頭是值得嘉許的,只是要多想一步:想當志工的理由是什麼?真的可以幫助人嗎?在地人可以因為你的加入而更美好還是只是打亂了他們的作息?
見識過一些讓自己也讓對方傷心的志工旅遊經驗後,現在的我選擇志工旅遊會傾向單純的勞力付出,比方到蒙古幫忙種樹以協助抵抗沙漠化的問題等,避開一些和在地人「交心」的服務,例如陪小孩讀書或畫畫,免得因為自己停留太短而造成別人的心理與情感傷害。
青春本來就該感受不一樣的人生,但這些「不一樣」應該以尊重在地為基礎,志工不見得是解決問題的特效藥。世界不該是我們的遊樂場,如果只是抱著玩完就走、多一個體驗,這個世界只會被我們玩爛,遊樂場遲早會黯淡。
與其想在未來的履歷寫個高尚的紀錄,不如好好的旅行、認識世界,往往在旅途中更可察覺到世界需要什麼,自己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至於未來工作的履歷表,且放在未來再說,往往走著走著就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景與深刻經歷,那才是動人的履歷。

黃麗如
文字工作者。信某個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行旅 70 多國,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
FB 與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