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烏干達童話,一個台灣女孩幫烏干達小孩募資作童書

可以想像在烏干達的小朋友都念什麼書嗎?竟然是我們熟悉到不行的白雪公主、美人魚等西方童話故事,但是他們連一本屬於烏干達自己的傳統故事都沒有。來自台灣的王怡珺為了找回他們失落的文化,開始和夥伴計畫著手採訪耆老,記錄口傳故事,希望掀起一場閱讀大革命。
By 加分誌 2015/10/16 13:00:00


飛到幾萬公里之遙

台灣女孩王怡珺由於對社會企業、NGO 很感興趣,便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不想只是坐在辦公室看文獻憑空想像社會問題,她決定實際去體驗和了解,於是加入了「美國和平隊 Peace Crops」。在非洲烏干達瘧疾是小朋友最主要的致死原因,當真的親自生活在當地,看到醫療資源缺乏導致孩童的死亡,是完全不同的感覺,那些以往的文字都活起來了,不再只是一些數字與描述。

到了烏干達,美國和平隊把她安排到當地組織執行「Feed the Future」的兩年志工計畫,目地是要解決烏干達農業產銷制度,「農民種田,中盤商來收購,可是這兩方都不信任彼此,舉例中盤商收 100 斤的作物卻會報 80 斤,而農民也會在稻穀裡多放石頭,雙方會互相欺騙」王怡珺說。


但其實中盤商和農民是站在同條船上的,當農民有好的收成,最終受益的還是中盤商,所以這計畫希望中盤商了解這一點,讓他們能幫助、輔導農民,收成增加、作物的品質上升自然他們的收入可以增加,藉由互助的方式讓大家雙贏,所以會讓中盤商知道,這麼做是對他們有利的。

以前的計畫都是教農民怎麼種田,比較屬於技術性層面,但產銷結構沒改變,對農民來說還是一樣,所以這計畫是從中盤商著手。我們的上司說過一句話:「其實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農民不知道我們的存在」,希望影響於無形之中,但是改善他們的生活。做計畫最怕就是干涉太多,如果某天把援助給抽離時,他們是否可以自給自足,或是組織、援助離開後就一蹶不振,俗話說給他們魚吃,不如給他們釣竿教他們如何釣魚,因此建立起結構或是制度來讓他們來運作是比較好的。



 

烏干達童書出版計畫

至於後來為什麼會想要推行「烏干達童書出版計畫」,是因為王怡珺對文化傳承的議題相當有熱忱,而且發現在烏干達的童書大部分都是從國外捐贈而來,但卻發現竟然沒有一本屬於烏干達自己的傳統故事或童書。自西元兩千年以來,烏干達都市化的速度很快,也大量吸收歐美等國家文化,也因為這樣造就現在國高中生這輩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和故事,尤其是在都市長大的孩子,甚至不一定會他們自己的語言,都是用英語來溝通,離他們的文化漸行漸遠。

而鄉下的孩子即使會地方族語、方言,但長期看的童書不外乎是白雪公主、小木偶奇遇記等西方童話,明明故事裡的雪、公主等元素離他們如此遙遠,反倒是對自己的傳統故事一知半解。在懵懂無知時,孩子是藉由童書來了解這個世界,透過簡單的文字及圖片反映其文化脈絡、背景。
 


 


 

在過去,烏干達老一輩會在火爐邊告訴後輩們祖先的智慧與故事,都是用「口傳」的方式保留其傳統故事及歷史。由於沒有文字紀錄的習慣,當下一代在語言上出現斷層,很多孩子不懂他們自身的語言,故也無從了解代代相傳的寶貴文化與族群記憶。

如果再沒有人站出來保存烏干達的口傳故事,很可能就會從這世上消失,更甚者,很可能被西方文化給吞噬,再也無從了解在這土地中孕育出來的烏干達傳統,不知道自己是誰,成為失根的文化,所以王怡珺和她的烏干達朋友們決定出版用當地語言和英文雙語對照的童書,且是烏干達當地負擔的起、也買的到的書,讓他們從閱讀,來了解自身文化與且認同。

當初他們到深山去採訪耆老,蒐集許多傳說故事,最後由團隊的其他烏干達朋友決定出版什麼書,因為王怡珺認為愈在地愈好,所以選書這類的事基本上她是不會干涉的,不希望用自己的觀點去左右他們的選擇。在這五人團隊中,她主要是負責烏干達以外的事務,像是募款、採訪,其他人則是負責翻譯、行銷、寫作和插畫等工作。
 


 


 

寫實的傳說故事

王怡珺在台灣募資成功後,預計在今年出版兩本烏干達故事書,第一本《the secret of egrets and cows》(譯為白鷺鷥與牛的秘密)已經出版,講述為什麼白鷺鷥和牛是好朋友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小牛和小獅子原本是好朋友,但有天在玩樂的途中發生意外,小牛不小心殺死小獅子,牛媽媽回家後發現這件事情,直接跟小牛說:「沒救了!我們逃走吧!」

果不其然,後來獅子媽媽發現後也追趕過去,小牛一家開始逃亡的生活,最後幸好白鷺鷥運用智慧嚇跑獅子媽媽,救了小牛一家大小的性命,從此之後牛和白鷺鷥就變成好朋友,這也是為什麼白鷺鷥總站在牛背上的原因。第二本書今年底會出版,書名目前還未定,但不同於前一本是以童話故事為主,第二本會是歷史故事。

非洲童話故事一般都是以動物為主,第一小孩子可以藉此認識動物,而且都是日常所見的,比較貼近生活,第二個是他們會用動物來影射現實的生活,教導小朋友什麼是現實,比較不會像西方國家的童話故事,可能告訴孩童人生的美好、正義必勝的光明面,非洲故事則是血淋淋地呈現人性的現實與寫實的生活世界。
 


 


 

烏干達的無奈

剛要去烏干達前王怡珺做足功課,所以早已有心理建設,對烏干達沒有太多的想像,父母也都很贊成,反倒是來烏干達找她的朋友覺得烏干達沒有想像中落後。對王怡珺來說,有做足夠的觀察,就沒有很大的衝擊與落差,所以建議有志到開發中國家服務的大學生,做短期志工是很好的測試,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看自己適不適合走這條路。

「來到烏干達生活一陣子後發現,衝擊面不是看到的樣子,而是看到生活中一些比較無奈的事,像是住的那區有點危險,有時候會在外面聽到求救的聲音,自己也曾遇到手機被搶,然後額頭被開山刀狠砍,當下血流如注」她用半開玩笑的語氣陳述她所發生的事,「還有次合作社的經理染上怪病,臥病在床,去探望他的時候,雖然好像沒有很嚴重,但過幾個月就過世了,由於當地的醫療資源缺乏,所以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

王怡珺繼續說到,朋友也曾走到人行道上目睹摩托車當場撞死當地人,照常理會有路人來幫忙,但大家一付見怪不怪的樣子。這些林林總總的事件都是造成內心衝擊的地方,在生活中總會出現什麼都無法做的無力感,只能說烏干達人們的生死觀念較豁達,對他們來說死亡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所以不會想到在常發生意外的路段加上路燈,或是想到後續改善問題,當然一大部分是跟烏干達的政府有關。
 


 


 

烏干達曾受英國殖民,在西元 1962 年獨立,獨立後便飽受內戰以及恐怖的極權統治,電影《最後的蘇格蘭王》的背景就是在烏干達,講述烏干達的獨裁總統阿敏,殘暴的阿敏後來被現任總統 Museveni 推翻,但 Museveni 在 2006 年選舉前取消總統任期限制,所以從 1986 年起連任至今。「非洲政治的悲哀在於曾出不窮的獨裁政府。

雖現任總統在位,內戰跟動亂有減少,但國庫通黨庫通家庫的陋習一直都在,而且由於明年初要總統大選的關係,政府為了選舉,提升人民的稅率來掙錢,連原本不課稅的項目都要課稅。」王怡珺又談到,「現在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病蟲害、土地力下降、降雨量集中等影響,對非洲農民是很大的衝擊,最近的收成量跟西元兩千年以前相比,幾乎是減半。

再來說到民生用水,都市的用水通常來自自來水,不過時常會出現停水的狀況;在鄉下地區則是使用井水或是河水。因為環境異常的關係,本來要走五百公尺至一公里的地方去提水,現在卻要走一兩公里以外的地方才有水,提水的工作通常是由女性或是小孩負責,對小孩來說也是件辛苦的事。」
 




 

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

在台灣短暫待一個月後,王怡珺又要飛回烏干達,繼續她的閱讀革命,「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在烏干達成立出版社,也會花很多心力在推廣閱讀及寫作方面。所以這次回烏干達會辦一個寫作工作坊,招募喜歡寫作的人,之後可能成為我們的作家,不僅提供當地人的工作機會,也讓他們能用專長養活自己,然後也會在學校舉辦說故事活動。年底也會希望把《the secret of egrets and cows》這本童書賣到台灣、美國等地,每賣一本書就送一本書給烏干達的小朋友以及偏鄉學校,並教學校如何使用這本書在課程上。目前還有一個計畫是讓台灣學校和烏干達學校的小朋友交筆友,應該下學期就會開始了,這個活動是跟出了一系列非洲童話的南方家園出版社一起合作,參加的班級可以獲得《thesecret of egrets and cows》和南方家園的圖書。」

王怡珺希望這計畫在她離開烏干達後能持續下去,繼續讓烏干達的文化代代傳下去。

在烏干達生活一陣子後王怡珺有個體悟,就是台灣人要珍惜自己擁有的資源、條件,然後不要浪費自己的夢想,找一個你願意花一輩子時間,縱使遇到再多困難都會想去追求的事。

「不一定要去非洲偏鄉,或是做有意義、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只要選一件事,設法做一輩子,並精益求精就夠了」,在烏干達看到很多人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和我們擁有一樣的資源,一輩子就是耕作、照顧小孩、提水,只有少數人做生意翻身,大部分的人根本不奢望有個夢。反觀,生活條件各方面都優於烏干達的台灣,太多人不曉得自己想做什麼,或是沒有勇氣去跨出那步,這是一件既可惜又浪費的事,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幸運,我們擁有追求夢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