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圍棋的緣分
張正平的舅舅是旅日圍棋職業棋士王立誠,故從小爸媽就希望小朋友們可以接觸圍棋,一般大約五、六歲就開始學習圍棋,當時十歲的張正平算是比較晚才啟蒙,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弟弟要學圍棋,必須有個人陪他一起下棋,在無心插柳的機緣下進入了圍棋世界。十三歲的張正平已有一定的圍棋功力,於是飛往東京的棋院磨練棋藝。
在日本一待就是四年,平時跟一般的學生一樣到學校上課,到了假日才去院生比賽。在日本棋院有院生制度,還沒有成為職業棋士前都在那邊訓練,一年有兩次職業棋士選拔,院生本身有五十幾個人,但只有四位左右的人可以升格為職業棋士。
成為韓國職業棋士之路
張正平十七歲的時候回到台灣,但一心又想回日本參加職業棋士選拔賽,於是決定先到韓國相當有名的權甲龍道場訓練。回憶起那段時光,基本上從早到晚都在道場練棋,而且一開始進去時一句韓文都不會說,但在棋盤上能用棋子的語言溝通,再加上比手畫腳,慢慢地,在全是韓國人的環境下,六個月左右韓文聽說已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其實會在韓國長住是一個意外,本來只打算在韓國訓練一個月就去日本打職業賽,過初賽後距離本賽還相隔一個半月,於是我又回韓國訓練。結果要回日本前一個禮拜聽說韓國也有職業棋士選拔,而且在韓國一個禮拜就可以選出來,想說藉此機會當練習,沒想到得到第一名,獲得初段,成為職業棋士」。當初舅舅希望張正平放棄韓國職業棋士資格,回日本拼職業棋士,那時她對舅舅說:「我知道在日本可以過得很好,但如果想拿世界冠軍的話就要留在韓國訓練。」
在日本,職業棋士保障薪水高,而且女棋士的活動又多,獎金又高,在制度上各方面都很健全;韓國相對之下環境較嚴苛,而且競爭激烈,女子賽不多,必須要跟男職業棋士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變得更強,沒別的辦法。
814.jpg)
日本、韓國、台灣的圍棋環境差異
「日本傾向個人訓練,所以自律的能力要很強,老師教完後要靠自己回家擺棋譜,看高手下棋的棋譜,自己要去領略,沒有人陪你,是很孤獨的,有種修行的感覺;但在韓國是在道場集體訓練,每天早上九點訓練到晚上九點,當你想要摸魚時看到別人這麼認真也就不想打混了」張正平比較喜歡韓國的訓練環境,因為一個人練棋真的很孤獨,在韓國則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相處都很融洽,也是她最快樂的練習時光。
台灣則是比較注重學業,一般屬於兩棲型的棋手,也就是學業和圍棋兼顧,大部分花在學業的時間較長,等到了大學、研究所再回頭來精進自己的棋藝,和別的國家相比,台灣職業棋士高學歷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像韓國,小時後就放棄學業了,全心全意專心下棋。「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無法超越日、韓的原因,因為時間被分掉了,別人練十幾個小時,而我們只練兩三個小時。」
趣味性滿點的歐洲盃
因為推廣圍棋的關係,張正平參加了好幾次的歐洲盃,覺得相當有趣,是個顛覆對圍棋想像的活動。歐洲盃每年主辦的國家都不一樣,像是今年在捷克、明年在俄羅斯舉辦,主辦單位也不一樣,很有自己的特色。
因為在亞洲,圍棋是個有點嚴肅的遊戲,雙方在對奕的時候都不講話,但歐洲人會把它趣味化,「像是今年捷克舉辦的女子賽,說只要看起來像是女的都可以參加,所以一堆男生穿比基尼下棋,用得很誇張,讓大家笑翻天。之前還有舉辦過啤酒賽,如果你喝完一杯就可以多一目,或是閃電比賽,可能限定十分鐘,下棋的時候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總之歐洲盃讓圍棋變得很有趣。

未生v.s. 完生
前一陣子改編自漫畫的韓劇《未生》就是引用圍棋術語來比喻職場人生,「未生」在棋盤上是指還沒安定的棋子,隨時有可能被攻擊;而「完生」則是指它有兩個真眼,也就是活棋,即使被對方包圍都不會死。在連續劇裡未生指的就是一般的約聘人員,一年簽一次約,可能今年做不好就被換掉,沒有任何保障;完生指的是正常管道進去的正職人員。
對張正平來說,完生不一定比未生好,在棋盤上未生雖沒有兩個以上的真眼,但它有很多可能性,可能把棋子棄掉是為了取得別的利益,可能用這顆棋攻擊敵方,這不安定的棋可能成為負擔,但也可能是財產。「所以我覺得真正厲害的人會把未生處理得很好,雖沒有完全安定,但它可能有更多突破與變化,相對完生,它被保障所困住了,不可能有更多可能性,就是一個安定的棋子」圍棋就彷彿是人生的縮影,你要去拿捏與選擇,並好好運用自己的棋,也是人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