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管是打工度假也好、出國遊學也罷,你不僅只是去「看看世界」而已,而是深入在地生活,適應當地人的價值觀,克服各種可能的問題。這個過程所體驗到的經驗,如果你終究要回國,帶回來可能是不適用的;這不是增加見識的廣度,而是增加深度,是在地化(localization)而非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目標和現實一開始就有差異,實際體驗到的落差便容易讓人後悔。
應該回到 Gap year 本身,重新定義一下甚麼是 Gap year。狹義的 Gap year 是指:當你工作、念書到一個段落,覺得失去方向與目標,趁著年輕到不同的國家體驗與原本完全不同的生活,藉以激發對未來新的想像與想法。但你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生活,面對舊的自己,重新調適。
既然 Gap year 的目的是要藉由「新生活」來激發「新想法」,那這件事情,為什麼非要去國外不可?以我為例,原本我是科技業的一個工程師,因緣際會開始回文、接著辭職出了書,在這不到一年間,對我的生活態度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認識了出版業、廣告業甚至是一些創業的朋友。如果哪天我重回職場,這段時間的經歷和建立的人脈,對我日後的影響肯定不容小覷。而且比起在澳洲某個農場認識的外國朋友,這些人對我日後的幫助可能更大。
所以廣義來看,Gap year 可以看做是一個暫離原本舒適圈,尋找新生活方向的行動,這不一定需要出國,但需要的「決心」和「準備」是一樣的。

離職前我就告訴自己,我的 Gap year 我自己負責,不向家裡拿一毛錢,因為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身邊還有很多關心我們的親朋好友,我們對他們也有責任,而過的無後顧之憂,就是一種最起碼的負責。評估了存款足夠我無業一年,我進一步訂了計畫:「半年內要寫完書,一年後如果書賣不好,我就重回職場」,抱著這樣破釜沉舟的決心,以及沒有經濟壓力的隱患,讓我可以全心投入在寫稿上,也獲得暢銷排行榜前十名的好成績。
所以,不論是要出國也好、創業也罷,這不能是件很瀟灑的事情,至少它必須帶有一點可以說服自己的目的性、一個合理的計畫。有目的才不會讓你在過程中迷失,以至於不斷的延長你的 Gap,讓 Gap year 變成 Gap years;有計畫才能讓你臨危不亂,讓愛你的人不至於替你擔心太多。
回過頭來,如果你實在找不出甚麼說服自己的目的,又真的很想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實找份和自己所學相當、又有出差需求的工作,能累積工作經驗又能增廣見聞,是很棒的方式。
以我個人而言,就藉著工作之便去了中國的許多城市,有繁華的都會,也有破舊的小縣城,和這些同種不同文的中國人當同事,給了我很多寶貴的經驗以及更開放的心胸,當然,還有甚麼都能消化的鐵胃。也有其他朋友去了新加玻、日本、德國、沙烏地阿拉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體悟與感觸,這些經驗也都成為生命故事書的一頁。
不過這樣的方式,首先你要有一點基本的語言能力,才能得到那份工作。又回到「決心」與「準備」的問題。實在懶得準備語言又想出國怎麼辦?我只能說,農場大門永遠是開的。
我是小生,2015 年初,以「我是小生,偶爾客串回文,點綴你的人生」,開始穿梭在每個人的愛情故事裡。畢業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有著理性的思考邏輯,同時也擁有感性的文字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