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雙手 傳遞對土地與部落文化的情感 專訪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派出所方光雄所長

出身自布農族羅娜部落的方光雄所長,高中時就讀美工科,因而有了繪畫、雕刻技術的基礎。有感於布農族許多傳統文化逐漸失傳,25 年前,他選擇踏入警界,除了在崗位上為人民服務外,工作之餘,他以木雕創作的方式,在圖像上留下他所聽聞的、甚至是親身經歷的部落文化。
By 加分誌 2020/02/12 00:00:00
文/林芳儀圖/方光雄提供
 
簡介
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派出所
方光雄所長
擔任警職超過25年以上
 
出身自布農族羅娜部落的方光雄所長,高中時就讀美工科,因而有了繪畫、雕刻技術的基礎。有感於布農族許多傳統文化逐漸失傳,25 年前,他選擇踏入警界,除了在崗位上為人民服務外,工作之餘,他以木雕創作的方式,在圖像上留下他所聽聞的、甚至是親身經歷的部落文化。「無論是警職工作或是木雕創作,對我而言,能感動他人,就是最棒的成就感。」
 

從小對警職─正義感的象徵充滿嚮往

 
  出身自布農族羅娜部落,現任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派出所的方光雄所長,無論是接待民眾的神情,或是講解創作精神的口吻,都充滿著溫暖的「人情味」。對民眾、部落傳統文化與孕育自己的土地、家鄉的情感,皆展現在他執勤25年以來對工作的熱情與業餘從事的木雕創作中。

  「從小,我就有感自己是比較具『正義感』的人,除了對生活周遭的事情較他人感覺更敏銳、更深切外,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更是忍不住發聲。因此,在人們心目中像是正義的使者,警察成為我心中的嚮往之一。」方所長說,自己在學校不太愛讀書,就學時期的在校成績並不理想。雖然畢業於美工科,但畢業後,對未來的自我規劃,一度也曾感到迷惘。「當時回想起小時候對警職的嚮往,突然覺得可以試試看。」經過一番努力後,他順利考取警職,實現了小時候的理想,一路任職至今已超過 25 年。
 

服務部落的鄉親需切身了解族群文化

 
  「目前我任職的單位,服務的大多是布農族羅娜部落的居民們。原住民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和生活於都市市區的民眾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過去曾發生過非羅娜部落居民的民眾,在羅娜部落的領域買土地、蓋墓園,和部落民眾的生活習慣及信仰起衝突的案例,當時甚至讓羅娜部落的民眾憤而包圍派出所。身為警方,除了必須主持公道外,也要能和當地民眾溝通,必須切身了解其族群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方所長要求自己,工作上除了績效必須達標外,更要能讓服務的熱誠「直達人心」。「在偏鄉地區,可能需要取締的違規案件數量不多,更多的是透過服務,表達對民眾的同理心和關懷。」

  也許是這一份警民同心的服務精神,方所長甚至對傳承布農族的文化,也有著一份使命感。木雕創作,就是他實踐這份使命感的方式。
 

木雕創作留存布農族歷史的足跡

 
  在許多小說、畫作等創作中可見到歷史的足跡。但在方所長轉調回南投服務後,卻發現這類的創作在布農族中較為少見。同為布農族人的方所長說,他感受到布農族人在長期忙於維持生計的生活壓力下,鮮有培育文化、藝術素養的想法、概念,又拙於口語表達,許多布農族特有的傳統:祭儀、生活習慣與方式、族人與紅嘴黑鵯、百步蛇、黑熊等稀有動物互動等珍貴的畫面,都將面臨失傳的危機。因此,他選擇發揮過去的專業:美術,素描過去的回憶與從長輩處聽聞的故事,再雕刻在素材上,使其得以留存。「之所以選擇木頭為素材,只是因為取得木頭不用花費。」他笑著說。

  「布農族人拙於口語表達。」方所長說,沉默地一刀刀在木板上復刻屬於布農族人過去生活的珍貴畫面,就是他對族人以及對其擁有的文化表達感情的方式。目前方所長累積的創作作品已高達300件以上,其創作題材與形式的珍貴,引起許多媒體的關注,方所長的木雕創作也曾多次被媒體報導。他謙虛的說,技術上也許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倒是曾有美術系的教授和學校老師,表示特別欣賞這種技巧單純、反而更能彰顯主題的創作作品。

  「工作難免會有壓力,所裡有很多同仁都會在下班後發展其他嗜好,如慢跑、游泳等等。像我,就選擇木雕創作,有時還會到附近的國中,教導想學習木雕的同學。」方所長說,木雕創作,除了傳承族裡的文化,現在更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紓解壓力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