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裡你開心嗎?請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別忘記關心身邊的人

台灣近來發生多起校園自殺事件,引起各方關注,到底台灣校園發生什麼事?大學生真的那麼不開心嗎?我們可以怎麼做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By EH 2020/11/17 20:00:00


台大教授葉丙成引用報導者的數據,台大心輔中心諮商人次已經超過一萬人次,比四年前多了三千人次。台大這三年專職的心理師擴增了 1.5 倍,共 25 位,加上兼職的 16 位。即使有了 41 位專兼職的專業輔導人員,心理諮商的預約還是供不應求。

此外,引用自由時報的報導,立委張廖萬堅表示,明年輔導預算編列 1.66 億元,目前有 900 多名專輔人力,但 9 成用在人事費,其他剩餘經費一年不到 2000 萬元,預算資源明顯不足,根據全國 83 年到 108 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統計,自從長照 2.0 上路,政府投入資源去關懷和支持長者,長者的自殺率明顯下降,顯見政府投入資源是可以降低自殺情況。

立委張廖萬堅也憂心提醒,據統計,每 10 萬人的自殺率,15 歲到 24 歲的自殺率,從 103 年 5.1%,增至 106 年 6.4%,108 年甚至增至 9.1%,他要求教育部必須大力增加防制自殺的資源,以保護年輕人寶貴的生命,前幾年發生數起學生情傷而自傷案件,政府即投入資源加強情感教育,政府要投入更多資源才能真正幫助學生。

從總總數據來看,台灣對於年輕人的心理輔導資源相當不足,更有政大學生在網路社群表示,學校的諮商系統時常爆滿,如果以一天開放 6 個人諮商,兩星期算下來就有 60 位左右。
 

台大校長:學生不開心三個原因

其中一起自殺憾事發生在台大,也引起廣泛討論,校長管中閔表示學校已經啟動專案小組,除了針對意外發生現場的學生進行輔導,也會持續追蹤被列為高關懷對象學生,甚至絡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希望醫師可以到校長期協助。

但大家都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年紀輕輕的學生會走上了結自我生命一途?台大校長管中閔表示,他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三個,包含所學不符所需、家裡對學生期望過大,無法融入校園生活。

葉丙成教授也引用親子天下的調查數據,數據顯示若能重選科系,有 1/4 的學生不會再選一樣的,而有 1/3 的學生則是茫然不知自己要不要念原來的系。真正認同自己的系會再選的,只有四成左右;近六成的人,不會再選自己的系。可見,有很多大學生對於自己所念的科系並不認同,進而對未來感到迷惘。他也點出,很多學生包含家長抱持著「要讀一個未來好找工作的科系」選填科系,甚至考慮轉系,但什麼是好工作,這樣的工作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與專長,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大學要改變,葉丙成教授提四個解決方法

葉丙成教授認為,大學應該要從結構面進行改變,否則有再多的輔導資源都無法接住這些同學:

  1. 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安心
  2. 課務的改革
  3. 將導師費移做心輔資源
  4. 選才不再只看分數,要找興趣相符的人才


第一點,要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安心,他認為學校的任務是要替學生「賦能」,不管念的是什麼科系,未來出社會都能有謀生的能力。他也常在演講時對學生說:「你們對自己都有一個義務,請你在大學四年幫自己養成足以謀生的技能。這些技能跟你的科系可能都無關,可能是網路行銷、可能是業務技巧、可能是影片剪輯、可能是產品設計、...。不管是什麼,這些都可以靠自己學起來。學了幾樣技能,而且把它們學得很好,你畢業都有很多機會找到不錯的工作。不管你念什麼系,你以後都不用再焦慮了。」

第二點,課務的改革,他認為有很多同學上了大學選了一個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科系,或是念了才發現自己不喜歡,又不敢跟家人說想轉系,怕被家人念,進退兩難、動彈不得。他認為,學校應該要有更加彈性的畢業條件,而且應該趕快讓「未來大學」這樣的理念付諸實行,不要再只是空話。(至於什麼是未來大學,我們將於下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第三點,將導師費移作心輔資源,葉丙成在 2005 年接任台大教授的工作時,當時學校跟新任教授們說,你們是我們心理輔導的第一線。聽了這句話,他立刻舉手反映,表示自己受了一輩子的教育,沒有學過心理輔導,如果學生因為遇到困難找他們訴苦,而他們說錯話讓學生情況更糟怎辦?葉丙成認為,學校不妨把導師費拿掉,把這部分的經費挪做心理輔導基金,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更有價值。

第四點,選才不要只看分數,這句話說了很久,但在台灣社會卻很難達到,許多高中生庸庸碌碌三年,為的就是圖個好成績考上好大學,但葉丙成認為,拼命的讀書並不能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也沒有多餘時間追求自己的興趣,他鼓勵學生應該在高中時就多摸索、勇於嘗試,教育更是要鼓勵孩子們這樣做,才不會又有人上了大學連自己為什麼要讀大學都不知道。


其實與心理狀態有狀況的同學相處最多的可能就是每天朝夕相處、一起上課、一起出遊的你,教育部長潘文忠也建議,如果有留意身旁同學有異狀,不妨透過 line 或是私下關心對方,避免使用公開的平台,以免引起反效果。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1925 珍愛生命,請撥打 1925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圖/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