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MANDA 圖/Shutterstock
閱讀之前:掃描一下目錄
學術論文都有固定的格式規範,理解論文的書寫格式,以及安排章節的原因,能夠讓你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意圖,直指論文的核心。
在閱讀之前,光是快速的翻看目錄,知道論文的大概章節架構,就能幫助你記憶、消化內容。這點在平常閱讀書籍時也適用,章節目錄會是你理解文章內容的骨架,接下來的閱讀,只是在填充血肉與細節。

重點標記,方便考前複習
學術文章中,每個段落都有敘述的目的,且務必清晰的明示論點與總結,因此在每段之中,一定有幾句話在闡述該段的重點。就算你不想做筆記,僅僅畫下每個重點,就足夠你在需要時有效率地回憶、複習。
我急著考試:翻到最後一章結論
如果急著在考前臨時抱佛腳,熟知論文格式的你,翻開結論就對了。
論文前面的80%內容,都在說明為何研究、如何研究、論證這篇論文要達成的結論與發現。翻到最後一章,直接閱讀結論,通常能最簡單扼要地了解這篇論文的重點。所以在考前才發現還有許多資料還沒看完,也不要氣餒,一切都還來得及!

研究的提前準備,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若是科系的畢業門檻要求撰寫論文、專題;有心繼續升學讀碩博士;或是未來有志從事研究,進入學術領域深造,可以在一開始時就有意識的建立自己的閱讀資料庫。
每讀一篇論文,可以寫下約300-500字的摘要,或者條列式的呈現。由於未來可能會需要閱讀更多專業知識的資料,這會有助你回頭翻找、記憶文章內容;同時也能讓你重新思索,徹底的消化論文內容,為研究提前做準備。
延伸閱讀
邊讀邊想邊筆記,讓你事半功倍的閱讀法
自己的論文自己寫!如何避免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