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崴 圖/邱立崴、Flickr
癒療與前進的旅程
在2016年的《你的名字》中,新海誠以隕石撞擊來影射震災,並且以身體互換及穿梭時空的方式改變了曾發生於過去的浩劫。相較於隱晦的改編,《鈴芽之旅》則直接面對311的創傷。主角岩戶鈴芽在童年時經歷了那場災難,失去母親與家園,觀眾在電影一開始看到的斷垣殘壁、被海嘯捲至屋頂上的船隻,都是新聞畫面的重現。隨著旅程接近災區,一袋袋輻射廢土,以及清運廢土的卡車也出現在畫面上。中途的一場爭吵戲也掀開了人與人之間因震災而產生的情感矛盾,顯示311帶來的不僅是有形的破壞,更在人心內埋下無形而長久的創傷。
但在直視傷口之後,在電影尾聲鈴芽告訴過去的自己,未來並不可怕,不論現在多麼黑暗,黎明終將到來。這便是這部新作想給觀眾的癒療:放掉過去,原諒自己,往未來前進吧。

新海誠風格的日本文化符碼
新海誠相當習於在作品中揉合神道與民俗的元素,這次當然也不例外。例如以「要石」封印災難便脫胎自日本民間傳說地震由大鯰魚引發的概念;兩位主角的姓氏「岩戶」、「宗像」以及劇中的異界「常世」皆引用自日本神話,男主角宗像草太所念的咒文亦有濃厚的神道祝詞風格,令觀眾想探究其中意涵。處處可見這類符號隱喻正是新海誠的特徵。
快節奏的娛樂電影佳作
正因為總是埋藏著膨大的訊息,所以新海電影儘管畫面絢麗,目不暇給,卻常帶有一種慢節奏的文藝感。但《鈴芽之旅》展現出一個精淬過的娛樂作品。電影在開頭便俐落的交代出人物背景,以及這趟旅程的任務,縱貫日本的漫長冒險表現的十分明快;全片超過兩小時,但卻毫不冗長,沒有冷場,更沒有藉人物之口進行累贅的設定解說,不僅有別於過去的新海誠,甚至迴避了許多日本電影常有的缺點,讓人耳目一新。
就連新海過去作品常出現,切斷劇情卻僅有歌手宣傳性質的「MV式橋段」都被捨棄,改為融入幽默劇情的昭和金曲輪播,讓經歷過80年代的觀眾都會特別有感。

持續進化的新海誠導演
在推出備受觀眾喜愛的《你的名字》後,2019年的《天氣之子》則顯得不那麼亮眼,也有不少觀眾擔心他是否已經到了瓶頸。但藉由《鈴芽之旅》,證明了新海誠導演是個能夠突破自己,持續進化的創作者,也令人更加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