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NFT」,你也有身價翻倍的偶像小卡嗎?

在咖啡廳或是餐廳常常會看到一群人在喬好角度拍一桌餐點,但再更仔細一看,照片中的主角居然不是美食佳餚,而是一張張照片卡,究竟這些相片卡有什麼魅力讓粉絲如此著迷?今天就來一一解開偶像小卡圈的秘密。
By 加分誌 2023/04/24 00:00:00

文/ANGELA    圖/ANGELA、weverse shop、mecari

小卡是什麼?從哪裡來?

小卡分為許多尺寸,一般最常見的尺寸約5.7 x 8.7公分,和撲克牌差不多大小,材質也有分成紙質或是像悠遊卡一樣的PVC材質。小卡的來源很多元,除了一般專輯裡有的專卡,各通路預售贈送的特典卡外,DVD、演唱會福利、或是購買聯名商品時都有機會拿到小卡。而商品購買的困難與否,以及商品主體的價格也會影響卡價。例如美國或東南亞通路較遠,加上商品運費,該小卡最初卡價就會較其他通路高,但卡價也會隨時因其他因素漲跌,因此有粉絲戲稱小卡圈彷彿「小型股市」或是一張張有形的「NFT」。

                 

小卡流行的契機

其實小卡從十幾年前偶像發行的專輯就出現了,有一說法是在疫情時期大家無法參與演唱會或是簽售,收藏各種小卡就突然變成飯圈的流行文化,以前買專輯小卡是附贈的贈品,現在小卡價格比專輯本體高的比比皆是,甚至出現因為要卡,但專輯的運費很昂貴,所以購買後會在發行當地拆出小卡,只寄回小卡,專輯幾乎都是直接回收,這也是資源浪費需要反思的現象。
                             
                                                
              

小卡的商機

就像其他商品一樣,小卡也有炒作的空間,有些小卡因為好看人人想要,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卡價就被炒起來,或是有些團體剛出道時,因為當時粉絲數少,購買專輯者不多,小卡數量也稀少,所以有些卡的買進與賣出價甚至可以相差十幾倍以上。公司也掌握了小卡的「財富密碼」,不同版本的專輯,再加上回歸打歌、問券抽籤、視訊與線下簽售、各國通路、會員續會等活動都有不同的卡,若想要通通收藏,會是一筆龐大的金額。就連偶像本人知道自己小卡的價格後都無法置信,甚至在直播呼籲粉絲不要被小卡綁架,或是乾脆自己印來收藏就好。
  

                                   
               


包卡的學問

有買賣交易,就會有運送的問題,由於小卡是紙質,只要稍微有汙損或是痕跡,價格就會下跌,因此在包裝上也是一門學問,常見的有卡膜、硬卡套、紙板與泡泡袋等用來防撞的材料,有儀式感的粉絲,還會在紙袋放入自己印製的小卡或貼紙等小禮物,再放入紙盒內並貼上封口貼,最後打上緞帶,在美感上大大加分,不論是哪種方式,最重要的目的是好好保護珍貴的小卡,平安送到買家手中並完成交易。


交易市場的風險


在社群平台上,偶像團體都有各自的周邊社團,但某些稀有的卡不常被販售,粉絲就會開始從國外的交易平台收卡,比較常使用的有日拍mercari、韓國二手拍賣APP-小卡市集、Twitter,以及中國的超話與閒魚等,然而在國外交易平台交易的風險在於,若是遇到詐騙將求助無門,許多粉絲遭騙的金額高達數十萬元,因賣家逃之夭夭,錢也回不來了,所以在交易時一定要特別小心,網路上有許多粉絲整理出的黑名單帳號或是慣用手法,可以先做好功課後再進行買賣,降低被騙的風險。


漂亮的小卡值得收藏,但如果是用不正當的方式取得就令人不齒,若是想購買稀有卡而偷竊或欺騙,這種行為已經偏離追星的意義與收藏的價值,就像購買任何東西一樣,量力而為,才能在追星與現實生活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