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佳如
圖/pixbay
認識恐慌症
恐慌症(Panic disorder)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好發於二十歲後半,患者時常會有反覆焦慮的狀況,即使眼前沒有危險發生,但身心仍然感到強烈的不適,事前毫無預警,也沒有任何徵兆,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作,即使在臨睡前都有可能發生焦慮、緊張、壓力大的身心狀況,嚴重者甚至有瀕死的感受。
每個人發作的頻率不一,持續時間也不同,短則5至20分鐘,有時候會持續長達一個小時;有人每月發作一至兩次,有些人每週發作數次。有些患者會避開曾經發作的場域,避免連結過去不愉快的身心回憶,然而,若沒有接受妥善的治療,可能會成為一種「恐懼循環」,患者會飽受恐慌症之苦。
恐慌症的診斷標準
恐慌症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生理因素,可能受到神經傳導物質與腦部結構、家族遺傳影響;二是日常生活,對日常生活過於恐懼或焦慮所產生的過度反應。以下為恐慌症常見的診斷標準,通常為任四種或四種以上之症狀,往往會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的程度,當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經驗時,建議尋求專業的醫師診斷。
心悸心跳加速
出汗
發抖或震顫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梗塞感
胸痛或不適
噁心或腹部不適
頭暈不穩感昏沈或暈厥
失去現實感、失去自我感
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害怕即將死去
感覺異常
冷顫或潮紅
多管齊下克服恐慌症
恐慌症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行為治療、肌肉放鬆訓練等課程,治療的目的在於減少恐慌發作的次數,並緩解不適症狀。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患者很有可能會合併「懼曠症」、「慮病症」、「憂鬱症」等身心疾病,或是過度依賴酒精、藥物讓自己放鬆等狀況。儘管恐慌症沒有生命危險,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且接受持續、穩定治療的效果顯著,因此醫師皆相當鼓勵患者勇於尋求專業協助!
與恐慌症共處,感受浪花的起伏
建議患者與醫師保持良好的醫病關係,練習正念,保持規律的生活與良好的運動習慣,多接觸自己喜愛的人、事、物,積極投入興趣與愛好當中。若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焦慮或恐慌快發作時,如有頭痛、心悸、手心冒汗等不適感,提醒自己深呼吸,轉移思考,聚焦在正面的想法上,並且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學習不去抗拒真實的身心反應,感受如浪花一般的起伏恐懼,並且放鬆肌肉,輕輕擁抱自己,給予自己最無私的支持。恐慌症雖不是會立即性造成生命危險的疾病,但仍需要周遭的家人、朋友的同理與包容,相信患者有能力克服,但也切記不要讓患者獨自面對這一切,信任,就是面對恐慌症最好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