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佳如 圖/黃彥璋攝影、文化部提供 職場達人 Expert 文化部政務次長 王時思簡介 學歷 美國杜克大學國際發展政策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 經歷 文化部 政務次長(現職) 台南市政府副市長 第一次進入政府體系,是擔任高雄市政府新聞處處長,王次長當時的心態很單純,覺得新聞處長是份有趣的工作,能知道所有事情,也因為代表團隊對外發言,所以必須熟悉所有事務與政策。後來任職蒙藏委員會,爾後受到台南市長賴清德邀請,出任台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自此在台南一待就是近十年,除研考會主委外,先後還擔任過台南觀光旅遊局局長、副市長等職。離開台南後王次長投入新創企業,一方面覺得有趣,另一方面也出於務實,認為自己的職涯還缺少這方面經驗,為此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民間組織與公部門的同與異 然而文化始終是王次長心中最重視的事,因此當文化部長史哲提出邀請,王次長便一口答應。問到公部門和民間團體工作最大的不同,王次長表示,在NGO(非政府組織)一人要抵五人用,從團隊的建立到事情的實踐,整個過程都要自己來執行,因此夥伴間會產生非常強的凝聚力。再來,NGO需要自行負擔財務,需判斷哪個單位會捐款,而且會隨時間、時代或社會議題的不同有所改變,必須時時刻刻掌握社會脈動。 公部門要學的則是帶著團隊一起走,不再是一人單打獨鬥,也不用去找尋團隊,因為政府團隊已是歷史悠久的存在,要學習的是跟團隊溝通。王次長進一步說明:「公部門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如果不跟你的團隊站在一起,你是沒有力量的」,學習如何從游擊戰變成正規作戰,是兩方最大的不同。 過去的每一刻,都在幫助未來的自己 除了多元的工作經驗,次長還具有美國杜克大學國際發展政策碩士學位,領有和平與爭議解決學程證書。王次長怎麼會對此專業產生興趣呢?她表示,出社會一陣子,突然開始思索,台灣未來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她自己找到的答案就是兩岸談判。2002至 2004年,次長爭取到國際組織獎學金,赴美專攻和平與爭議解決。 「和平學」的核心是談判。每個人學談判理由各不相同,有人念商業談判,王次長舉拉丁美洲為例,一般普遍認為拉丁美洲國家的社會衝突跟不平等來自經濟剝削,所以唸的會是經濟貿易談判,而台灣面臨的挑戰來自武力壓迫,因此王次長讀的是軍事談判。 這些經驗看似與目前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但無論在修法或是爭取預算、政策規劃等等,過去的每一刻都是整合性的經營,只是在做的當下並不知道其中的關聯,「但當你走到現在,回過頭看會發現,人生過去的每一刻,其實都幫助未來你的每一刻」,這是王次長這些年來最深層的感觸。 與老闆理念合不合拍很重要! 對於擁有豐富職涯經驗的王次長來說,進入職場後,最大的挑戰是什麼?王次長給了一個相當貼近現實的回答那就是和老闆理念不合拍! 「年輕時的我回答的絕不會是這個答案,因為年輕時我認為這不是那麼重要。和老闆不合應該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不夠努力、表現不好?當你和旁人說老闆不OK時,別人質疑的不會是老闆,反而是你這個人是不是不合群?可是當你資歷累積到一定程度,大家開始理解你不可能是不負責任,任意挑剔老闆的人,才會正視你的疑問。所以這需要時間,大家不要急,總會有那天的到來」。 王次長以過來人的經驗,溫柔勉勵職場新鮮人。在那天之前,不妨學習理解老闆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與自己是否一致。王次長舉自己的工作為例,來到文化部後,探究團隊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答案是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團隊上下對於這個理念不能不同。但次長也安慰新鮮人,不要為與老闆理念不合太過掛心,因為職場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依賴別人來成就、完整自己的人生。 重新注視生活,建立台灣文化自信 觀光是文化的一環,對曾任台南觀光旅遊局局長的王次長來說,如何借鏡過往經驗,發展屬於台灣的文化特色?王次長認為,有自信就會產生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會成為旅人想去的地方。「可是,我們對自己有自信的東西非常少,但我認為你是什麼,就該對什麼有自信,這就是台灣真正的樣子,越在生活裡、越真實的東西,越該有吸引力,只是這樣的事物在台灣發展、教育的過程被忽視,我們並沒有認真看著我們的土地,我們對台灣其實很不熟悉」。 王次長舉自己近日的行程為例:她參訪一位鹿港的錫藝師傅,錫藝在祭祀文化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廟宇的祭祀用品、敬神的器皿幾乎都是錫製,錫藝乘載著台灣的祭祀文化、工藝傳統,可是人們對錫藝並不熟悉,我們看見了,卻彷彿覺得它不太重要,這是台灣文化普遍的現象與困境。次長再舉台南經驗為例,為什麼台南成功成為一座觀光城市?因為團隊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將台南覺得驕傲的事情讓更多人看見-就是美食,讓食物成為觀光的主軸。台南風靡旅人真正的緣故,其實是生活的情調,大家注意到,為什麼台南人要睡午覺,為什麼台南人走路的速度是台北人的三分之一,這一些發生在生活裡的事情,其實就是台灣原來生活的樣子。 「我一直覺得,如果要建立台灣的文化自信,就要重新注視自己的生活內容,一定要找到一種我們本來的樣貌,不是借來,也不是假裝,才有機會讓別人真的感興趣,別人感興趣後,才能鋪陳故事的線索,把故事說得完整」。文化是從土地長出來的有機體,勢必得回到土地,找到最迷人的成分,好好深究,然後將之故事化,把好故事好好的表達出來,這就是王次長心目中,建立台灣文化自信的最佳途徑,沒有捷徑。 文化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 展望詭譎而充滿挑戰的國際局勢,對當今的台灣來說,文化承載著什麼樣的功能?王次長表示,在戰爭時用文化內容鼓舞士氣,鼓勵大家團結一心,創造生存的勇氣,這是文化常被賦予的任務,然而,目前文化儼然成為攻擊武器的一種。王次長以烏俄戰爭為例,烏克蘭面臨大量的訊息戰,假訊息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人民的文化素養,是否能對這類的訊息保持一定的警覺,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遇假訊息懂得查證,威脅就會小很多。 「面對戰爭威脅,文化不會缺席,也不可以缺席,而且恐怕從最前線到大後方都有文化的存在。希望不會有那一天,但為了不要有那一天,我們要全力準備,如果不準備,那一天就會『剛好』發生,這是我的信念。」對於文化乘載的使命,次長給予最溫柔與堅定的答覆。 讓文化在你的生活裡發生 對於想進入文化產業的年輕朋友,王次長有什麼樣的經驗想分享?王次長認為,沒有哪種質特別適合文化產業,但只有一種狀態,適合從事文化工作,那就是讓文化真正在生活裡發生,無論是下班後追劇、看電影、看漫畫,或是週末沉浸在講座交流中,盡情享受文化,讓文化豐富生活,進入相關領域,工作才會開心。王次長也給新鮮人一個建議:不論理想多好、多麼崇高,別忘了把理念落實的執行力,把理念落實、落地,適用於所有工作,那是最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