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來自於唐朝李紳的〈憫農〉一詩,是幾乎每一個台灣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作品。李紳透過本詩,向讀者宣導食物得來不易,應該要感念農夫的辛勞,好好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這首詩宣揚的理念,在華人社會廣為流傳,我們從小就被告知珍惜食物、不要浪費食物這樣的概念。 然而,李紳的詩句,隨著社會快速演進,其所傳達的想法,竟在不知不覺中,被逐漸淡忘。
文/ 編輯部 圖/ Shutterstock 照片/Tasteme 提供 當食物不再珍稀 從前的人要吃到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很多窮困的人家,只有淡如水的番薯粥可以果腹,只有在特殊時節可以吃到白米飯。更不用說珍貴的魚、肉,基本上只有逢年過節、婚喪喜慶時才有機會吃到。 惜食平台Tasteme 創辦人葉柏軍感慨說道:「隨著工業化社會來臨,大家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糧食匱乏問題在先進國家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便利的購買管道,以及低廉的食品價格。也因為如此,人們變得愈來愈不懂得珍惜食物,因為食物的取得是那麼的方便、那麼的便宜。」 或許是太過簡單可以吃得飽、吃得好,食物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甚至是自己在無意識之中,被悄悄地浪費了。葉柏軍說起他曾親眼見過的食物浪費情形:「促使我更加關注食物浪費議題的契機,是我親眼看到麵包店把一袋袋完好的甜甜圈丟掉。當我更深入關注食物浪費的情形,我才發現原來不只麵包店會把沒賣完的麵包丟掉,自助餐店同樣會將賣不完的剩菜剩飯通通倒進廚餘桶。」話說到這邊,葉柏軍像是想到了什麼,這樣問道:「如果你在自助餐店看到有某一盤菜只剩一小撮,你會夾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因為多數人都不會夾「看起來像是剩菜的菜」。葉柏軍解釋:「大家一定會猜疑,剩那一小撮菜,肯定有問題,所以大家才沒去夾。而自助餐店正是知道大家會這樣想,因此會盡可能補足菜盤,讓菜盤看起來豐富可口,而不是賣不完、看起來被剩下來的感覺。也因為這樣,每每到了打烊時刻,有些菜盤上還會剩下為數可觀的菜,但店家不可能冰起來隔天賣,大多的作法,就是倒進廚餘桶。我就曾在自助餐店跟老闆聊天時,親眼看到他這麼做。 圖說:Tasteme 創辦人葉柏軍 ( 中) 驚人的食物浪費數字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 FAO) 的數據指出,全球每年浪費約13 億噸糧食。如果13 億噸這個數字無法帶給你深刻的感受,經過換算,等同於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糧食遭到浪費。 葉柏軍所看到的甜甜圈、自助餐廚餘一景,或許只是整個全球大環境的縮影,因為每製作出三個甜甜圈,就會有至少一個被浪費;每炒出三大盤的菜,就會有至少一盤被浪費。這樣看待的話,是否會覺得糧食浪費問題相當可怕? 從全球來看,可以看見糧食浪費問題對全體人類來說儼然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此時此刻還有七億多的人正餓著肚子,愁著下一餐在哪裡的同時,卻有人將還可以吃的食物,一樣樣地丟棄。 若我們將目光縮小,聚焦在台灣,食物浪費問題一樣令人擔憂。 「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APIP-PHLOWS 最新資料數據顯示,2020 年台灣一整年的糧食總損耗超過405 萬噸,依照當年人口數計算,等於全台每人每年平均損耗170 公斤各式食物。」某新聞媒體揭露了如此驚人的數據。 另一個媒體,則寫出了更令人吃驚的文字:「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台灣人食物浪費的程度在東亞地區居冠,比日本和韓國等國多出20%,更是東南亞國家的8 倍以上。」 我們自豪的惜食文化,在真實數據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誰在浪費食物? 如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珍惜食物、不要浪費食物,為何台灣的食物浪費率還是這麼高?甚至居亞洲之冠? 葉柏軍提出他的見解:「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我們的糧食大多仰賴進口,糧食自給率僅30.7% 左右。由於糧食也是一種戰略資源,所以國家會囤積一定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然而食物、食品都會有過期的一天,當食物或食品過期了,通常只能面臨銷毀的命運。」 此外,葉柏軍認為,不同年齡層的人,對食物造成的浪費程度也不太一樣:「年紀愈小的小朋友,因為有父母或師長的監督,食物浪費程度較輕微。頂多就是挑食,把不想吃的食物留下來而已;而青少年正值成長階段,且經濟大多受制於父母親,通常都能把食物吃完,也會在吃得完的情況下購買食物;隨著年齡愈高,經濟程度愈自由,愈能掌控自己能買多少食物、吃多少食物,這種情況下,反而會造成食物的浪費,尤其是中高齡族群囤積食物的習慣。」 葉柏軍說到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卡通中常會描繪的家中長輩將食物不斷冰進冰箱,冰到過期了都不自知。等到發現時,食物可能已經發霉或是變質,只能丟棄。這就是葉柏軍所說的囤積食物習慣,可能是因為特價,或是擔心之後買不到,而提前備好一定的量,卻沒有斟酌是否吃得完,或是能否在保存期限到期前吃完。如台灣曾經歷過的蛋荒,那時就有許多人瘋搶雞蛋,但真的在雞蛋壞掉前通通吃完的,又有多少人? 除了中高齡族群可能較容易因為囤積食物而浪費食物,葉柏軍也指出另一個族群:自煮族。 「自己動手下廚煮菜,雖然說可以吃得較健康,但料理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剩食,例如可以食用的根莖,往往因為口感不佳,而被丟棄;或是為了增加食物顏色,而只取食材一部分使用,其餘部分可能冰到忘記,或是直接丟棄。再不然就是煮太多吃不完,製造了更多廚餘。」 浩大災難的成因 你或許會問,製造廚餘,又如何?從以前到現在,人類都在製造廚餘,廚餘的誕生並非一天兩天的事了。 確實人類一直都在製造廚餘,但是隨著食物被浪費得愈多,所衍生的問題也愈嚴重。 就以最單純的一個問題來說好了,廚餘怎麼處理? 葉柏軍說明:「一般來說,廚餘都是採取掩埋的作法,因為廚餘不適合用焚燒的方式處理,容易造成焚燒不完全,降低焚化爐壽命不說,還可能產生戴奧辛等有毒物質。問題來了,愈來愈多的廚餘出現,但掩埋的地卻有限,該怎麼辦?而且誰希望家裡附近有廚餘掩埋場呢?」 根據新聞資料指出,屏東縣曾有堆肥場因為收到大量來自北部的廚餘,其臭味與廢水排放,大大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 掩埋雖然是一種處理廚餘的最佳方式,卻又會引發另外一連串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廚餘在掩埋分解的同時,會產生二氧化碳與甲烷等溫室氣體。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如果糧食損失與糧食浪費結合起來被視為一個國家,那它將是世界第三大碳排國,僅次於美國與中國。 「食物被掩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約佔了全世界的十分之一,這也代表過剩的廚餘是全球暖化的一大元凶。」葉柏軍接著說。 回過頭來看,吃不完的食物、廚餘,都代表著原先投入生產、製造的每一個環節,通通浪費掉。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簡稱 WWF) 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農業用地佔了地球非凍土面積的40%,約消耗70% 的淡水抽取量,且導致80% 的森林被砍伐。如果我們持續浪費食物,地球環境將難以復原,其復原速度更難以追上我們浪費的速度。 了解浪費食物可能帶來的巨大災難,下一節我們將深入探討,造成食物浪費的主因,以及剩食問題可以如何被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