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本章的正文前,以下幾個問題,不妨先思考一下:
在市場挑選蔬果時,你的挑選準則是什麼?
在超市看到保存期限快到的商品,你還會購買嗎?
到麵包店挑選麵包時,你會選擇較便宜的NG 品嗎?
你熱衷到吃到飽餐廳用餐嗎?你夾的食物有吃完嗎?
外出用餐,桌上食物吃不完的時候,你會打包嗎?
以上這些問題的背後,就是食物被浪費的幾個重要原因。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將一一深入探討,並提出解方,與大家共同解決剩食問題。
文/ 編輯部 圖/ Shutterstock 照片/Tasteme 提供
醜的都淘汰?
在農產品的世界,長得「美或醜」,關係到農產品的銷量。甚至在大盤商、中盤商的階段,長得比較醜的胡蘿蔔、葉菜、根莖類、水果會直接被視為劣質品而被淘汰。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範圍內,從採收後到零售前,供應鏈各環節損失的糧食比例占全世界總量的13%;家庭以及餐飲服務和零售場所浪費的糧食比例更是高達17%。
美醜問題,不僅僅發生在農產品身上,在終端的零售業、餐飲服務業更是常見。舉例來說,一間麵包店烤了一整個烤盤的菠蘿麵包,但當中可能有一兩個外觀有些許瑕疵,長得不是太好看。你認為麵包店會怎麼做?一般來說,麵包店通常將這類瑕疵品直接丟棄,有些則會特價販售。但麵包長得好看或不好看,跟味道、口感,其實沒什麼太大關係啊!為什麼麵包店要把醜的麵包淘汰掉?
惜食平台Tasteme 創辦人葉柏軍解釋:「這是因為消費者通常只會挑好看的食物購買,對於外觀有瑕疵的,不會是
消費者的首選。」
這樣的情形相當常見且嚴重,特別是在市場將打烊之際,或是餐廳即將關門前,架上剩下的通常是長得其貌不揚的食物,或是我們前一章提到的,「被落單的食物」。
要解決這種食物浪費情形,其實非常簡單。從源頭來說,外觀不佳的食物或是農產品,應該要有機會被消費者購買,無論是採用特價銷售的形式,或是再製的方式,賦予食材新的生命,以及被販售的機會。舉例來說,長得不好看的芒果、香蕉,可以販售給食品加工業者,製作成甜點,讓醜食材也有被妥善利用的機會。
例如台灣就有一間社會企業,名為格外農品,專門收購格外品,再製成例如果醬、茶包等產品,提供農民格外品的銷售通路,同時降低食材浪費。
從消費端來看,消費者可以放下成見,給醜蔬果一個機會,並有意識地購買格外品 ( 指市場規格之外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幫助減少食材的浪費。
保存期限與賞味期限的糾葛
在台灣,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都需標示有效日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包裝上看到有效期限O 年的標示。
但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食物放到超過保存期限,心生猶豫要不要吃,在天人交戰的情況下,最後忍痛將食物丟掉。
食物超過保存期限真的不能吃嗎?
針對這個問題,葉柏軍認為:「其實食物超過保存期限還能不能吃,我相信大家都應該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以生鮮食品來說,超過保存期限,就不建議繼續食用。但如果是一般加工食品,像是餅乾、糖果這類食物,就算超過保存期限幾天,聞起來、看起來都正常無異,則可自行斟酌要不要吃。」
保存期限所造成的食物浪費遠比你我想像的多。根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 (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調查,美國人每年丟棄8,000 萬噸的良好食物,占食物總供給量的40%,這當中有90% 的美國人會因為不了解食品日期標示的意義,丟棄仍可食用的食品。
為了避免浪費,有些國家會訂定所謂的「賞味期限」( 或稱 Best if Used By、Best Before),指稱食物在此期限前食用風味會最佳,但就算超過此期限,只要未達保存期限,仍可食用。
國內也有專家建議,針對生鮮食品,可以明定保存期限、有效日期,避免食物超過一定時間變質還被消費者吃下肚,影響健康;而非生鮮食品,則可以訂定賞味期限,或是建議食用期限,讓消費者自行評估超過期限是否繼續食用。
不過礙於國內法規仍未修改,目前還是只看到保存期限、有效日期,消費者往往看到食物超過保存期限或是有效日期,就不敢食用。在無形中,或多或少造成了不少浪費。
吃到飽餐廳成食物浪費集散地
說到台灣人最愛的餐廳類型,吃到飽餐廳絕對榜上有名。根據財政部統計,光是「自助餐」類型的吃到飽餐廳,截至2023 年9 月為止,就有275 家,比起2022 年多了18 家,銷售額更提升了42.6%。而這還未計入飯店附設吃到飽餐廳、點餐式、火鍋或是燒烤吃到飽餐廳。
以自助餐類型的吃到飽餐廳來說,餐台上琳瑯滿目的美食,讓人目不暇給,每一道都想吃吃看,常常不知不覺中就夾了好多。然而每一位顧客都會把夾到盤裡的食物吃光光嗎?
事實上,如果大家到吃到飽餐廳走一遭,會發現並非如此。
消費者有可能為了吃回本,而拿了超出自己所能負荷的餐飲量;拿了卻發現不合口味,或是明明沒有很想吃,卻抱持嘗鮮心態夾取;刻意拿了很多食物,只為了拍照打卡;或是餐廳供給方式本身就有問題,造成嚴重剩食。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要避免剩食其實不難,只要夾取適量食物,避免為了嘗鮮而夾取過多食物。同時,也要衡量自己是不是適合吃吃到飽餐廳,如果食量小,卻硬要撐著肚子吃吃到飽,通常會落得身體不舒服,以及剩食一大堆的狀況。
而從餐廳業者角度來看,吃到飽餐廳為了吸引消費者夾取、點選食物,往往會盡可能補足餐盤上的食物量,避免看起來像是「吃剩的」。這在前一章也有提到,無形中會製造過多的剩食。
隨著惜食觀念興起,有不少吃到飽餐廳開始針對食物提供方式做出改變。舉例來說,自助餐吃到飽餐廳將一大盤的菜餚,改成一小份的形式提供,避免消費者一次夾取過多吃不完;也有吃到飽餐廳會針對來客人數提供對應的餐點,例如用餐人數四人,一次點餐最多就只能點四人份,避免客人點太多吃不完。
心態改變,剩食就能減少
前面三大段,我們點出了格外品、保存期限、吃到飽餐廳三大剩食源頭,也分別介紹了個別對應的惜食方法。不過追根究柢,能否惜食、減少剩食,還是取決於每個人看待食物的觀念。
葉柏軍分享:「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亂丟垃圾,現在台灣街道確實比以前乾淨許多。換個角度想,把食物剩下來,不也是一種亂丟垃圾的行為嗎?因為這些被剩下來的食物,最終還是得耗費大量人力處理,甚至還會危害環境,這與亂丟垃圾所造成的結果豈不相同?」
如果要從個人角度改變心態,解決剩食問題,葉柏軍點出兩大要點:「第一我覺得是囤貨的心理要改變,尤其在台灣法規還沒將保存期限與賞味期限作出區隔前,人們愈是囤貨,愈容易因為食品超過保存期限而丟棄,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第二,我發現好像有不少年輕人覺得『打包食物』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可是其實打包食物是最能減少剩食的有效策略之一。我認為大眾想法應該作出轉變,打包很酷,很棒,是一件值得宣揚的行為。」
運用科技解決剩食問題
為了解決嚴重的剩食問題,葉柏軍開發了一個平台,名為Tasteme。在這個平台上,使用者可以根據地圖,一覽距離自己最近的餐飲店家是否有提供價格優惠的「惜食餐點」。
葉柏軍解釋:「我們希望透過Tasteme 營造出『精緻省』的風潮,透過這個平台,大家可以購買到價格較優惠的惜食餐點,這些餐點與一般餐點無異,只是可能因為店家快打烊了,便宜販售;或是賣相較不佳,所以打折出清。使用者透過購買這些惜食餐點,不僅可以幫助減少剩食,也能達到省錢的效果。」
過往一般人不會知道哪些餐飲店、烘焙坊推出特價惜食商品,但有了這個平台,使用者就能隨時得知惜食餐點的銷售資訊。
對於一般大眾,Tasteme 平台是一個可以最直接減少剩食的管道。而對於店家,Tasteme 更是一個塑造良好企業形象、減少廚餘處理開銷的最佳平台。
「一般大眾可能不知道,廚餘的處理費用其實相當昂貴,尤其近幾年持續漲價,對於餐飲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沉重負擔。透過Tasteme 平台,餐飲業者可以大幅減少廚餘的數量,進而降低廚餘處理的開銷。同時,惜食也是一個相當正向的企業形象,就如同超商推出的惜食商品,也有助於他們提升良好企業形象。」
葉柏軍利用科技,解決了一部分的剩食問題,幫助整個社會減少食物浪費。不過最重要的關鍵角色,還是一般社會大眾。能否有減少食物浪費的觀念、珍惜食物、不囤積也不過度消費食品,這才是永續的惜食之道。
Box 校園惜食大使甄選中!
Tasteme 與植境攜手合作,在全台大專院校甄選校園惜食大使,更打出了「我姓食,永續青年懂惜食」口號,要號召大學生與青年共同加入惜食行列。此活動為期六個月,惜食大使將可以培養惜食專業知識與能力,並運用自身影響力,讓更多青年加入惜食行列。
詳情請上IG 搜尋 tastemetw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