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出行,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了!

專訪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吳正煌
By 加分誌 2024/04/29 00:00:00


學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哲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經歷
105年教育部模範公務人員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專門委員、創新培力科科長、志工參與科科長
行政院青輔會就業促進科科長、青年創業科專員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室新聞秘書、兒少福利科股長
臺北市立雙園國中學校社工輔導專業教師

世界很大,機會很多,人生很短。
這句話聽在20歲左右的年輕人耳裡,或許就像是不認識的陌生人的幾句閒言閒語,不會在腦海裡逗留太久,更不會在心上留下些許痕跡。
然而總有一些人,將這樣一句如心靈雞湯的話語,放到心上,好好地思忖,想著正值年輕,還是學生的時候,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事情,替自己留下些什麼。無論在將來,還是在接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感謝自己曾做出了那樣的決定。
但若想著要「幹大事」,一股腦地想說要做「有意義的事」,這樣想,或許又太強人所難,也在無形中給自己設立了過於高聳的目標,反而容易失去動力,也容易中途放棄。
還是說,一切就從「玩」開始,如何?

文/艾格       圖/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提供


從壯遊開始,厚植在地新動能
「玩樂」,這個名詞從不同角度來看,有不同的意涵。對於當代人而言,玩樂或許象徵著到某一景點,拍一張張精心擺好的姿勢與表情,再上傳到社交平台,獲得親友甚至陌生人的讚賞。

但除了這樣的玩樂方式,現在還有一種遊玩,是深入在地,親身體驗在地的文化、部落、生態、農村、漁村、志工、體能等面向,認識不同社區的特色與故事,甚至從中引發腦內的創意,對自己的未來提供不同思路。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從2009年開始推出「青年壯遊點計畫」,讓每一位15-35歲青年都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台灣每一個角落。吳正煌組長說道:「我們的壯遊點是與在地非營利組織、大專院校合作,遍布全臺22個縣市,以2024年來說,就有高達82個壯遊點可以讓青年們選擇。」

舉例來說,像是基隆海洋青年壯遊點,由中華海洋事業協會營運。過往大家到基隆玩可能會去八斗子公園走走,再去廟口夜市吃吃小吃,結束基隆的半日遊。但從壯遊的角度來看,基隆海洋青年壯遊點可提供的玩樂體驗活動可不僅如此,吳正煌組長接著說:「參加壯遊的青年們,可以透過八斗子娛樂漁船船長認識基隆海洋漁業;透過達人導覽漁村旅行,了解海洋潮汐、海洋生態;透過淨灘保育認識海洋生態。甚至還可以到基隆嶼,認識台灣原生種的植物,及豐富的地質景觀、磯釣場域。」

我們也特別看了過往基隆海都青年壯遊點的影片,片中的青年們到八斗子壯遊,還可親手體驗薯榔海染DIY、在八斗子老街認識在地歷史軌跡、跟著職人一起動手做透抽一夜干等等。這些行程與一般遊客所能體驗到的內容,真的大相逕庭。


青年在基隆體驗薯榔染。

基隆海洋壯遊點SUP獨木舟

青年在基隆體驗製作透抽一夜干。


▲壯遊體驗學習網
※青年壯遊點計畫與感動地圖計畫詳細內容可上壯遊體驗學習網進一步查看相關資訊。



型塑屬於自己的感動地圖
除了可以透過青年壯遊點計畫,以玩樂方式探索臺灣,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還有另一項計畫,讓青年可以更自由、更有彈性地規劃屬於自己的遊程,那就是「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下簡稱感動地圖計畫)。

吳正煌組長說明感動地圖計畫的內容:「與青年壯遊點計畫不同的是,感動地圖計畫是由15-35歲的青年,以2人以上自組團隊,提出有創意,且具有主題、議題性,與地方社會文化互動,並融入『公益元素』的臺灣壯遊旅行。」

若說青年壯遊點計畫是深入臺灣在地,了解地方人文風情,那感動地圖計畫就是從自身出發,對臺灣在地做出特定的貢獻與互動。

吳正煌組長舉例:「像是獲得感動地圖計畫109年度最大獎『感動五燈獎』及『影片特別獎』的『咪露DE澎』團隊,幾個女孩受到『反光鏡菩薩』張秀雄先生用生命守護臺灣用路人安全的啟發,帶著一把長柄刷,從桃園出發,開啟為期21天騎機車擦拭反光鏡的公益環島之旅。整趟旅程她們一共走遍臺灣19個縣市,擦拭了333面反光鏡,不僅達成啟程前所訂下的目標,更照亮了眾多用路人的安全。」

感動地圖計畫可觸及的層面相當廣,除了吳正煌組長舉的例子,其他還有像是議題探研、議題探研、達人見習、環島探索等多元方式,藉此認識鄉土、行遍臺灣。青年只要組成團隊,提出計畫,經獲選者可獲部分經費補助。壯遊臺灣只需一念之間,不再遙不可及。


咪露DE澎團隊擦亮全台333面反光鏡。

以一己之力,助國際共好
以玩樂、體驗、奉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在腦中印下深刻的記憶。還年輕的我們,還有什麼事可以趁現在做,在世界的某一座城市、某一個村落,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憑一己之力,到海外從事志工服務如何呢?吳正煌組長笑著說。

「我們在105年8月成立了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提供經費及相關資源給青年,並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鼓勵青年赴海外從事志工服務。去年,我們總計補助了84隊、832名青年。如果青年具備經濟弱勢、原住民、新住民等特殊身分,我們還會加額補助1萬元。」

語畢,吳正煌組長指著一張照片中的青年 (台灣樂斯屬文史扎根協會李盈萱秘書長),接著說道:「這個女生在大學時開始去了泰北的偏遠學校,教當地小孩華語。在泰北,有許多這樣的小學校,當地住民想要學華語只能自己想辦法找資源,但在偏遠地區,資源本就有限,當地的這些華校提供類似安親班的華語文教學,但因教師薪資不高造成流動率很大,非常缺老師,我們臺灣的青年志工們就到當地,在孩子們下課後,教授他們華語及其他教育服務。而這個女生回來臺灣後,也憑藉著在當地汲取的經驗與養分,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期許對社會有更多貢獻。」

除了實際走訪他國提供志工服務,本計畫也提供了數位化服務的可能性。吳正煌組長補充:「青年朋友可以製作數位課程及教材、透過影片或視訊方式進行陪伴、教學、觀念宣導、製作電子書或有聲書、提供輔導諮詢等。」

學生閱讀團隊出版的繪本《爸爸的破酥包》。


▲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官網
※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詳細內容可上官網進一步查看相關資訊。

躍向全球,一展長才
除了透過志工服務的方式對世界有所貢獻,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還有一項計畫也可讓青年施展長才,促進這個世界永續發展。

「這個計畫就是『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我們期許18-35歲的青年朋友以永續行動為計劃主軸,徵選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題,自組團隊、自選國家、自主行動,連結國際組織的經驗與見聞,在地執行永續行動方案。」吳正煌組長解釋。

從此計畫執行以來,有不少亮眼的成果。像是「Reborn Taiwan 重生‧臺灣」,團隊號召全民實際收集吃不完的過剩食物,透過續食餐會,像是舉辦派對的形式,延續食物的價值,並確實分送到需要的對象手中。該團隊在執行過程中,與10個國際組織交流續食行動經驗,總共辦理了29場活動,拯救食物份數達到1643份。

此外,臺灣雖然與難民議題相對特定國家較陌生,也感覺遙遠,但還有像是「Refugee Network Taiwan」這樣的團隊,深切關注著難民議題。此團隊著重於提升敘利亞難民兒童基本教育,盼望在紛爭不斷的世界,陪伴孩子得到支持。與此同時,團隊也連結了世界各國組織,包含日本、印尼、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等國,以線上方式陪伴難民兒童。該團隊實際舉辦「難民兒童線上課程志工培訓工作坊」,培訓了154位臺灣志工,透過線上家教的方式,幫助難民兒童獲得翻轉人生的勇氣。


Refugee Network Taiwan舉辦線上英語教學志工培訓工作坊。


▲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官網
※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詳細內容可上官網進一步查看相關資訊。


從在地到國際,未來有無限可能
身處年輕精華世代,在這個世界與在地僅有一線之隔的時代,到底自己能有什麼樣的定位與角色,全在自身一念之間。

我們可以從在地出發,探索養育我們的臺灣,從每一個小鄉鎮、每一個在地人身上,找到屬於臺灣的價值,甚至參與其中,發揮自身的影響力;或者,我們也可以走向國際,參與志工服務、提出讓世界更好的方案;又或者,我們到他國蹲點,與國際組織合作,體驗與學習這個世界的運作之道 (如iYouth Voice青年國際發聲計畫);甚至參與一場全球青年趨勢論壇,提升自我國際觀。

在學生時期,擁有相對多的資源與彈性,或許現在還對未來充滿迷惘,但沒關係,跨出一步,嘗試未曾嘗試過的事物,給自己一點勇氣,讓未來的自己,更加無所畏懼。


2023全球青年趨勢論壇-邀請8位國內外重量級與談人與會分享。


透過iYouth Voice青年國際發聲計畫,臺灣青年前往泰緬邊境與當地學童互動,提升教育權益與資源。


iYouth voice-臺灣青年在全球衛生外交高峰會,與各國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讓世界看見臺灣醫療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