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邀請到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李政德教授,與大家分享AI的應用,並剖析文科生與理科生該如何善用 AI 工具,發揮出自己學科背景的優勢,同時避免常見的錯誤 。
文/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會用ChatGPT算不算會用AI?
當提到AI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ChatGPT這類生成式AI工具。ChatGPT已經成為許多同學學習和創作的好幫手,也常被認為是「會用AI的入門標誌之一。那麼, 會使用ChatGPT是否代表會用AI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單純。
李政德教授解釋:「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確實可以在許多方面幫助大學生完成作業、尋找靈感和解答問題, 特別是在處理開放式問題或需要創意時,學生們可以通過與AI 的互動,獲得不同的視角和想法。」
「舉例來說,一些學生會利用ChatGPT作為AI助教, 透過生成的基礎答案來調整和修改自己的作業。學校的老師也普遍鼓勵學生使用這類AI工具作為輔助工具,幫助他們解決初步的問題。」李政德教授補充道。
然而,會用ChatGPT僅僅是使用AI的第一步,並不代表真正懂得AI的全貌。生成式AI工具的功能強大,但其產出的內容並非總是正確的。因此,同學必須具備雙重驗證的習慣,這也是大學生學會判斷AI產出品質的關鍵能力。

ChatGPT 的誤用與雙重驗證的重要性
在AI時代,誤用生成式AI工具的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對於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AI,有時會給出不實、不正確的答案。例如,AI在進行簡單數學計算時,可能會當作一般文字對話來處理,這種誤差來自於AI對數學運算的理解偏差。這使得同學不能完全依賴AI的回應,必須透過搜尋引擎或其他資料來源來進行再次驗證。
李政德教授強調,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檢視方式:能否具備理解課堂內容、掌 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以判斷AI回覆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預期。同學需要清楚AI的限制,特別是在生成答案的過程中, AI 是依賴於數據的,因此生成的內容取決於資料來源的品質。這也提醒大家,不論使用AI生成什麼樣的內容,都應該檢查其資料來源,並對生成內容進行適當的修訂。
除了ChatGPT,大學生還應該認識的AI工具
雖然ChatGPT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生成式AI工具之一,但其實市面上還有許多適合大學生的AI工具可以幫助提升學習效率,甚至可以無需太多的技術門檻即可使用。
●Notion:這是一款筆記應用程序,具有自動生成筆記、 劃重點、生成圖表和總結上課內容等功能。它的優勢在於 可以跨語言、多功能協作,對於需要組隊完成專案的同學來說非常實用。
●Grammarly:這款工具專門用來檢查英文文法錯誤, 同時也可以調整文章的風格,幫助同學輕鬆撰寫出更流暢、精準的文字內容。
●Canva:這是一款簡報設計工具,可以自動生成符合專業水準的簡報模板。對於同學在製作簡報時的設計需求有很大幫助,能夠節省大量時間。
●GitHub Copilot:這是一款程式碼輔助生成工具,對於理工科學生來說,它可以大大提高寫程式的效率,並輔助開發AI應用。
AI 無所不能?
儘管AI工具的普及讓許多人開始接受和使用AI,然而, 根據李政德教授的觀察,某些大學生對於AI的認知仍然存在一些誤解。例如,部分學生認為AI能夠完成所有工作, 自己無需投入太多心力。這樣的誤解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學習 過程中過度依賴AI,而忽略了自己動腦思考的機會。
事實上,生成式AI工具雖然可以提供創意和靈感,但它們並不能替代學生的獨立思考。「AI所產生的內容往往基於已有數據,缺乏人類特有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意。特別是在處理一些需要深度分析或文化洞察的問題時,AI的表現仍然有所限制。學生應該認識到AI只是工具,而不是終極解決方案,應當把AI當作輔助,並保持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李政德教授強調。

文科生如何善用AI?
許多人誤以為AI技術只對理工科學生有用,但事實上, 文科生在AI時代同樣具備許多優勢。李政德教授解釋:「生 成式AI工具依賴用戶提供的提示和需求,這意味著對問題的描述和需求的精準性非常重要,而文科生在這方面通常具備很強的能力。」
文科生擅長敘事與創意,這在行銷、媒體、教育等產業中尤為重要。例如,文案設計、行銷策略的制定,都是需要 文科生運用AI進行輔助創作的領域。文科生能夠通過AI快速產生各種風格的文案,並能夠結合自身對文化與人性的洞察,進行更有創意的發揮。李政德教授舉例,文創產業的行銷工作,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這是文科生可以透過AI工具發揮的長處。
同時,文科生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在AI的發展中同樣至關重要。AI發展面臨許多挑戰,包括隱私、歧視和偏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需要文科背景的專業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文科生可以透過對AI的理解,改善AI系統的可信度和道德標準。
文科生運用AI可能面臨的挑戰
然而,對於許多文科生來說,學習和掌握AI並非易事, 特別是在AI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的情況下。李政德教授建 議,文科生可以去了解AI背後的基本運作原理,例如生成式AI如何依賴數據進行學習,數據質量如何影響AI的表現 等等。這樣的知識雖然不需要像理工科生那樣深入理解,但基本的科普程度是必要的。
此外,李政德教授也分享:「在大學期間,文科生可以參與更多跨領域的合作專案,與AI相關的科系學生進行協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對AI的認知,還能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例如,許多學校已經開始提供專門針對AI的課 程,鼓勵人文社科學生參加。」
此外,文科生還應該認識到AI的侷限性。AI依賴於資料的品質和多樣性,並且需要大量高品質的數據進行訓練。 因此,文科生應當了解如何設計和管理數據的收集流程,才能確保AI模型具備公平和準確的數據基礎。
理科生如何在AI時代發揮優勢?
相較於文科生,理科生在AI領域具備技術優勢,尤其是在數據處理、數學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理科生擅長 將複雜的問題拆解為簡單的邏輯問題,這在AI開發中尤為重要。
理科生還具備技術敏感性和實踐能力,能夠運用AI工具進行開發和改進。例如,在自動駕駛領域,AI和汽車相關專業的結合便是跨領域應用的典範。理科生在這樣的領域中,不僅能夠運用AI技術,還能夠進一步開發AI,並改進其效能。
不過李政德教授提醒:「儘管理科生在AI技術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在學習AI的過程中,理科生也會面臨一些挑戰。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跨領域的協作和溝通能力。理科生通常對技術問題有很強的專業知識,但對於其他學科的專業術語和知識可能缺乏理解。」因此,理科生應當培養跨領域的協調能力,能夠快速掌握不同領域的基礎知識,並與其他學科的專家進行有效合作。
另一個挑戰是數據倫理。理科生應當認識到數據的取得是否合法正當,並理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避免AI模型出現偏見。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可信賴的AI工具。
什麼是數據倫理?
數據倫理(Data Ethics)是指在收集、處理、分析和使用數據時,遵循一系列道德原則和準則,以確保數據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並避免對個人、社會和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隨著數據驅動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倫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在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的背景下,它強調了對數據的負責任使用。
數據倫理涉及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隱私保護:收集個人數據時,應尊重個人的隱私權, 確保數據的使用不會侵犯個人的私生活。這意味著在使用數
據前需要徵得個人同意,並遵守相關的隱私法規(如《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
●透明性:在數據收集和使用過程中,應該告知數據來源、收集目的、使用方式以及可能的風險,讓數據提供者明白其數據將如何被處理。
●公平與不偏見:確保數據和AI模型不會產生歧視或偏見。例如,如果AI模型是基於不平衡或偏頗的數據訓練的,可能會導致種族、性別或社會階層的偏見。 這要求數據科學家在選擇和處理數據時,考慮數據是否代表不同群體的多樣性,並確保結果是公正的。
●數據安全:確保數據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不會被未經授權的個人或組織竊取、篡改或濫用。這涉及採取加密等安全措施,並設定適當的訪問控制權限。
●數據所有權:認識到數據所有權的問題,尤其是涉及個人數據的情況。數據所有者應擁有對其數據的控制權,並有權知道其數據的使用方式以及能夠要求刪除其數據。
●責任歸屬:在數據使用過程中,應該明確由誰負責數據的安全、準確性和合規性。如果數據被濫用或泄露,責任應歸屬於相關方並進行適當處理。

讓AI成為你最好的夥伴
展望未來,AI將越來越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它不僅是一種工具,還會成為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夥伴。
「AI的普及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減少對自己專業的投入,相反,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才能夠專業地與AI進行溝通和合作。AI是我們的好幫手, 但我們的成長和進步,仍然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和專業能力。」
李政德教授接著說明:「當我們專業性夠強,才能給AI下達明確的指令,AI才能成為我們最好用的助手。反之,如 果專業性不夠,只能下達模糊的指令,AI會無法了解我們的需求,進而無法提供適當的協助。」
總的來說,無論你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在AI時代下都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文科生可以發揮創意、敘事和批判性思維的優勢;而理科生則能運用技術背景進行開發 與改進。不要忽視AI的好用之處,但也不要忘記強化自身 專業,相信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同學未來畢業到了職場,能夠與AI為友,展現強大的執行力,並與時代同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