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投入獨立書店工作、經營的必備條件與特質
累積,是經營之初最重要的小事
七O年代的台灣,社會言論和思想逐漸的開放,大大的將保守的民風逐漸推向自由,自由的氣息始終無法跟上文青們血液裡的好奇與求知慾望,新一代的風潮往往都是從地下慢慢興起的,唐山書店的老書人陳隆昊也曾分享藏好禁書的那些日子,又或者是牯嶺街的舊書攤興衰史、各地書圈的聚落興起到如今網絡、多媒體時代的衝擊,一段又一段的潮起潮落看似安靜低調,似乎也不會是國家整體經濟脈絡的主要核心,但若你想要擁有一家自己的書店就不得不重視了,畢竟自古有道,一個不失純粹的核心價值才能做好一件事,一間讓人無法忘卻的獨立書店除了有好書以外,必然也蘊含著店主人和在地的樣貌,然而所有的樣貌都無法一時半刻長成,必然從那些過往的歲月光陰累積而成,除了了解自己,閱讀獨立書店的軌跡也是學會經營之道重要的一環。

生存之間,不可輕忽的大小事
一座城市會讓人著迷,絕對少不了那份相遇的情感;一間書店會讓人三番兩次的來訪,絕對是那個地方的靈魂也吸
引了你。
書店的脈動與城市的輪廓是息息相關的,充滿個性的獨立書店是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完整的一種指標。在台灣,規模不大卻令人著迷的獨立書店,約有 200 間。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氣質與想法,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擁有許多相似的特質,除了對自家的書籍和相關趨勢瞭若指掌,也總是好奇站在角落的男孩為什麼喜歡手上的那本書,或是可以推薦哪本適合的書籍給剛進門的那位讀者,亦或者在休息之後,一個人繼續坐在店裡策劃著這季節要和社區辦什麼活動⋯⋯,有自己的脾性又像一盞燈塔,習慣將偶遇成為日常、愛獨處也樂分享,最重要的就是對書的熱情無可動。
如果想要經營一家書店,你必須有上述所說的態度和特質外,還要精準的知道自己的「獨立」之處在哪裡,以目前現有的獨立書店分析,經營面向可略分四種:
1. 從「空間風格」出發實踐店主人對生活樣貌的期待
像是棲身於嘉義島呼冊店,聚集關心公共議題的的店主們一起努力,島呼透過書、製作刊物、說故事和市集等媒介,和當地社區的孩子、大人互動,期盼在空間裡創造人和人更多的連結,共同思考和打造理想之家/嘉。
此外,在新竹小鎮上的純樸書坊瓦當人文書屋,店主搜集備有記憶、故事的老物件結合親自挑選的人文史地書籍,他們透過經營這棟具有時間歲月、老建築的瓦當,希望繼續承接知識雨水和保護當地的人文,讓書香在小鎮裡持續飄散。

2. 讓「特別的選書」成為讀者最愛的蒐羅之地
選書,對誰都是不簡單的題目,除了是店主所愛、或關心、想推廣的類型外,還必須要可以吸引到不同類型的讀者一起閱讀。女書店是華文地區第一家販售女性主義專書的實體書店,是標幟性平的重要指標,更是意見交流與互動中心。以特定角度切入獨立書店市場的同時,關注當今社會思潮、找出能夠引發各類讀者迴響的經營方式,也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問。
3. 結合「人們日常的所需」讓書店 成為溫度加乘的好地方
一間可持久經營的獨立書店,除了本身的書籍足夠吸引讀者以外,可能還必須照顧到讀者的日常,像是以生活實踐搭配手作食物座落在綠川旁靜謐空間的「一本書店」,亦或者期盼精神與肚子糧食一家團圓的「魚麗人文主題書店」,他們都以熱騰騰的飯菜照顧來到書店的人們,書香和菜香交融著五感,也讓讀者流連忘返,這樣的經營模式雖有商業卻又充滿人味,讓距離變得更小。


4. 用「我就是要與你心靈交流」的態度 打造人情味一百的熱書房
這類型的店主往往都是書店的靈魂指標,即使方式不全然相同,但他們都非常願意為讀者提供心靈服務,像是號稱最便宜、聊不完天的水準書局;或是提供無框架借閱方式和用閱讀進行創作的森雨書房都是熱度滿分的案例,除了在書架上陳列著自己的世界觀,他們還會想盡辦法和讀者一起擁有孤獨卻不孤單的閱讀過程。
稀有的珍貴是來自土地最初的樣貌
雖然一家獨立書店,店主的靈魂是首要不可或缺的,但在紙本式微、網絡至上的今日,有一顆無限藍海策略的心才能有機會扳回一城!北海道的「 iwata 書店」就發展「一萬日選書」的服務讓書店不再寂寞;再者書店與書店之間和國家的支持也都是讓書香文化蔓延重要的關鍵,像麵包與書同等重要的法國,他們透過統一定價的方式抵抗美式文化的衝擊,也有著大大小小的聯盟組織提供行業支援,並受到國家的支持可享有零利率的貸款⋯⋯等,種種保障權益都保護了獨立書店在書籍市場裡,不會因為大型連鎖通路的興起而逐漸消失殆盡,也意味著這個社會足以包容和蘊含各種文化。

其實,這些年紙本書的市場愈趨落寞,實體書店的經營也更不容易,也許是這樣的契機也讓本土的獨立書店開始有了不同的做法,除了成立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結合「眾獨」之力一起努力,也開始嘗試各種有趣卻不失初衷的方法來爭取中間市場的空白。
也許小眾,也許沒有折扣的經營方式對哪個國家來說都不容易,但專屬於你、不可複製的書店體驗卻是極其珍貴的,期盼想開書店的你在未來的某個地方將一間獨一無二書店燦爛盛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