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放大是亞洲最大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創立來集資金額超過 4 億 4000 萬,讓 justfont 團隊的金萱字型、Maktar 公司的 Piconizer 口袋相簿、台灣吧的動畫台灣史⋯⋯等案例被人看到,貝殼放大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大涵說:「危機感一直都是鼓勵創業的動力,正因為最壞,才是最好的。」

理想儲備站
你聽過群眾集資嗎?群眾集資(Crowdfunding)也就是向大眾募集資金。2012 年開始台灣陸續有集資平台出現,使一些擁有很棒的點子、想法但缺乏資金的人,有個管道可以讓他們的計畫得以實現。 發展自今,目前為止累積金額約 10 億台幣,光是 2015 到 2016 期間就佔 6 到 7 億,可見群眾集資發展相當快速,而貝殼放大幾乎就佔掉市場的四分之三。
貝殼放大成立於 2014 年 10 月,當初只有五個人,兩年時間不到已有六十名員工,你很難想像裡面的專業伙伴們平均年齡只有 26 歲,有群眾集資顧問、設計師、攝影師、導演、工程師、行銷企劃⋯⋯等,來自四面八方不同領域,他們提供諮詢服務、全包式顧問,為的就是希望幫助提案者能夠圓滿達成目標。

那什麼樣的案子會比較容易集資成功呢?在觀察過這麼多的集資案例後,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覺得一個好的計畫是「沒有那麼多人喜歡,也沒有人這麼少喜歡」,他解釋:「如果很多人喜歡,它就不會是討論的話題,而且早就有一堆競爭者;如果太少人喜歡,可能無法成為基本的啟動量。」
林大涵更歸納群眾集資通常會有三種贊助者:第一種是問題型贊助者,集資的案子完全能切身解決他苦惱很久的問題;第二種是機會型贊助者,當他得知集資案例後會相當喜愛且支持,但可能他現在還未接觸到,也是募資成敗的最大關鍵;第三種是跟風型贊助者,通常是看到大家贊助就跟著贊助、沒多想什麼的衝動型贊助者。「過去成功的案例都是吸引到機會型贊助者,他們的共同特質都是本身被很多人需要,透過良好的表現創造更多人得知這件事情,進而用支持去表達他們的喜好跟感激。」
很多人以為集資成功後就成功了,林大涵坦言:「集資成功只能算是拿到籌碼」,群眾集資可以看作是微創業,在過程中怎麼面對贊助者、供應商都可以突顯團隊未來繼續發展的特質。一間新創公司,在成功集資後,可能會走向商業集資、發展品牌商店、上架通路⋯⋯等,而群眾集資帶來的籌碼包括訂單、粉絲、曝光(媒體)、品牌,如果想長遠繼續發展,這四個要件就要持續維持。

▲LUNA 月球燈 集資金額| 25,074,852 元
獨立集資 v.s. 集資平台
當初被上一份工作資遣的林大涵,花了三天的時間難過、整理心情,陸續有很多人找他創業或提供就業機會,沒想到一個月後收到前同事寫的信,說他們都離職了,於是大家相約在某個同事家,言談提及創業的事,並下定決心一起打拼。之所以成立群眾集資顧問公司,一來是取大家專長的最大公約數;二來大家都做過群眾集資,沒有適應上的困難;再者之前有做過顧客調查,知道群眾集資需要什麼服務,也知道哪些痛點是需要被解決的,而這些痛點、困難的部分可以藉由完整的集資顧問公司解決。也許有人會困惑為什麼不和之前一樣做集資平台?林大涵回答:「再做一個平台,所有平台都會是敵人;如果不做平台,所有平台都會是朋友。」而且他們都曾挑戰過把集資平台從零做到台灣最大,也知道平台發展的侷限,因此決定做群眾集資的上游。

獨立集資和集資平台,以看電影的行為來比喻,一個是我們決定好看哪部電影,然後選擇去電影院、租片子或是網路上觀賞該部影片;一個是先去電影院,再決定看有哪些好看的電影,就像平台上不特定的贊助對象。在台灣後者還是佔少數,大多數的人可能是被電影本身的預告片打動才決定看那部電影,所以平台只是管道之一,隨時都有可能被非平台的通路給取代。
「平台的最高價值在於提供被動的流量,隨著獨立集資的推動,加上未來臉書都可以直接付款,平台在流量、曝光上的優勢漸漸變小,除非像 kickstarter、Indiegogo、淘寶本身擁有巨大的流量,較不會受到影響,但台灣目前沒有一個平台辦得到,所以像 Hahow 教學課程平台就開始走向分眾化,並且發展更多的附加價值和服務,以累積足夠的客群。」

不要倚年輕賣年輕
林大涵說,通常遇到很多的年輕創業者都有三種危險的狀況:他們通常期待創業可以改變他們目前的現狀,創業成了他們的目的,但沒想清楚創業要做什麼;另一種是「認為自己是玩真的,可是平常表現出來卻是真的來玩的」,也許在學校和同學比起來是佼佼者,但不管是 20 幾歲或是 40 幾歲的人都共享這個社會,別人決定出資的關鍵不是看年紀而是看表現、成果,因此必須習慣把自己的東西放在社會上被評鑑,如果要玩真的,那從一開始就要做好相當充足的準備;還有一種是對自我評估通常是有問題的,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談,像是有人常把「獨特」和「最好」混淆,很獨特的計畫不代表起得了作用;不然就是不太會表達,因為從小被教育不要任性、最高品質靜悄悄,很難到了大學突然變得很會表達自己的計畫和內容;而且我們從小到大沒有受過在乎、理解他人需求的訓練。
以上都是年輕人創業常遇到的問題,年輕雖然是資產,但每個人都會有年輕的過程,這項優勢勢必會隨著時間衰退,因此不管是幾歲創業,最重要的莫過於「準備」。如果想將腦中想法付諸於實際行動,林大涵建議:「不妨『倒過來』思考,我蠻喜歡這樣做的,先想一件事的理型(理想中的型態)是什麼?倒過來想,為了做到這件事我要先準備什麼?為了準備我要先拿到什麼?這樣一層層推敲回去,可以確保每個行動、抉擇是不是通往我要走的方向,當然可能會有別的路徑產生,但至少知道做的這些事是有意識的,而且方向也沒有走偏。」

貝殼放大 持續讓理想放大
貝殼放大在未來會分成六個面向發展,林大涵表示:「第一個是國際化,除了像之前一樣會讓我們的客戶在國外集資,之後我們更直接到美國和中國設點,國內的團隊可以透過我們很直接地將成品呈現、曝光給當地具影響力的人和媒體。
第二個是發展完整的產品,目前貝殼放大有 Backme(貝殼集器)和 CrowdTrail(全球群眾集資數據分析平台)兩個產品,Backme 是獨立集資的工具,提供完整的金流贊助服務,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我們的工具把自己的網站變成集資網站,甚至開一個集資平台,是獨立集資重要的武器,CrowdTrail 則是搜集全球集資網站、平台的案件數據,拿來分析並了解趨勢,還可以設定像是科技類案件一小時集資超過多少金額會進行通知。
第三個是發展群眾集資的遊戲規則,群眾集資失敗通常是無犯意的,或許是誤判了生產難度、找了錯的合作伙伴⋯⋯等,少數是蓄意失敗的,因此可以從評價以及認證方面來解決,目前全世界沒有一個群眾集資的評論網,如果有的話,可降低別人遭受欺騙的機率,同樣的如果能設定一個『低風險案件認證』,提醒案件需要注意什麼、財務上要做什麼規劃、寫的文宣是否有不實等等,利用自評、他評來做把關、檢核,透過評價跟認證兩種方式訂定一個較好的規則。」

▲貝殼放大的吉祥物大雄
除了國際化、發展產品、訂定遊戲規則外,貝殼放大未來會提供更多大型品牌顧問和行銷上的協助;不只如此還有天使放大(貝殼放大的私募股權媒合平台),許多集資成功的團隊為了提供後續更好的服務及品質,需要更多的資金挹注,貝殼放大是連接贊助者跟創辦人,天使放大則是連接天使投資人跟創辦人,標的從群眾變成了特定的天使投資人跟創投機構。
「如果前面五個面向都有起色且日漸成熟,一定會發現我們內部本身就是創業力道超強的公司,當你每天服務這麼多不同類型的計畫、看遍了各式各樣現實或超現實的夢想,自己也會有想做的事吧?如果前述的資源累積足夠的話,會鼓勵我們的同仁出去創業,而他們出去後也會是我們最忠實的合作夥伴。」貝殼放大為群眾集資想的更深更遠,他們不會讓好的想法被埋沒,持續提供良好的環境、服務和工具,伴隨準備充足的實踐家,努力地改變這個社會。

▲金萱字型集資 集資金額| 25,930,009 元

▲ARRC 前瞻火箭 集資金額| 8,894,608 元 (進行中)

貝殼放大取自英文的「Backer」和「Founder」,就是贊助者和募資發起者。
而「貝殼」也同為古代「貨幣」之意,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貝殼放大,贊助者能透過更好用的工具和管道,找到全世界最酷最棒的募資產品。而募資者也可以透過我們,找到更多願意支持他們的人。我們幫助有才能者募集到足夠資源,持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棒的體驗,讓提案者專注於發揮創造力、並提供最佳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