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文,一位不斷追尋夢想的錄音師,騎著摩托車、帶著簡單的行囊、收音器材、帳篷、睡袋出發,希望用她的專業去幫助別人,想把台灣美好、深刻或是即將消失的聲音分享給視障朋友,聽著 CD 彷彿和她一起經歷那些故事,認識單純、樸直的在地聲音,她惋惜地說:「很多聲音逐漸消逝,如果不保留下來,那就真的不見了⋯⋯。」
從波折中,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
高中的時候,李百文本來想念廣告設計,不過填志願的時候因為家裡因素而選擇就讀餐飲科,念了幾個月實在沒興趣只好休學 ,重考至五專電機科,但內心還一直放不下設計,所以後來努力考上明志視覺傳達設計系。因為不是本科生,所以在學習上相當吃力,「追求夢想的途中,不一定都有辦法克服和堅持的,即使很喜歡⋯⋯」,李百文接著說,但就是因為喜歡,所以她努力去試,想盡辦法看能不能多朝那方向前進。
在 30 歲的時候她又重返校園,就讀嶺東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身邊同學美術、影像的功力都讓她深感佩服。其中有個聲音課程,同學們都興趣缺缺,「可能是 20 歲左右的學生對影像、視覺比較有熱忱,對我來說,在 30 歲這個階段,反而對聲音領域很有興趣,聲音牽扯到情感,可能要到某個年紀時才會有感覺。」聲音工作比較冷門,北部機會相對多,還沒有畢業的李百文就先投履歷,找到和音樂會相關影音的工作,因此從台中搬到台北,想就此展開她的工作生涯,卻沒意料到公司因為營運關係,兩週後就請她打包走人,這讓她相當難過,她猶記得那天她邊哭邊從台北騎車回台中的情景。

轉換跑道
在工作上遇到不少波折的李百文並不放棄,繼續在台中和台北投遞履歷並往返面試,後來找到錄音室的工作。和之前工作相比,錄音室的工作相對困難,也能學到錄音和混音的專業知識。錄音室的工作和影像有關,可能就只會給你一部動畫,然後你要想辦法把所有聲音製作出來,錄製的過程有找合適的配樂或是音效、以及要聽配音員的聲音,像是嘴型有沒有對到、聲音表情對不對,所以不只是收音,在錄音室必須對聲音嚴格把關,負責跟音樂一切有關的事物。
別人普遍到半年才能混音、後製,李百文強迫自己在半個月就上手,希望自己趕快學會,花了很多時間摸索,只為了工作早日上軌道、能獨當一面。工作從早上持續到晚上十點、十一點是常有的事,由於太求好心切及太過拼命,在工作四個月之後,身體漸漸出現毛病,而且加上不斷盯著螢幕的關係,眼睛得了飛蚊症,而她明白,身體已不堪負荷,提早發出警訊,她覺得是時候轉換跑道了。

收集土地的聲音
讓身體休息了一年後,李百文進到新竹的環宇廣播電台擔任成音師,工作主要是做廣告、廣播劇等和聲音有關的製作。但內心一直希望能為社會盡一份心,於是半年後她毅然決然地遞出辭呈,決定去收集台灣在地聲音並錄製成CD,發送給視障朋友聽,用她的專業回饋社會。
以台中為起點,騎著摩托車一路往南,把那些感人的、有生命力的、快要消失的聲音一一收錄,像是早期碾米的聲音,你會聽到米粒相互碰撞以及米和木頭撞擊、彷彿在對話般的聲音,屬於年代限定的樂曲,是店家特地讓李百文收錄的,因此令她興奮不已。除了碾米的聲音,李百文還收錄到台南北門「鹽收仔收鹽」的聲音,以前製鹽是很大的產業,但現在都沒再置廠,留下來只剩為了觀光而特地保存下來的鹽田,早年曬鹽、收鹽的風光似乎只剩下那麼一絲可以緬懷。
用竹製的鹽收仔收鹽,刮鹽及碰到瓦片時發出清脆的聲音(早期的鹽田是用甕的碎片做成),李百文很喜歡那已然走入歷史的聲音。每每收錄到好聲音,李百文就會有動力繼續向前,不管是大自然或是人文,都有些難忘回憶,「對我來說,印象很深的是有次聽到美濃婦人大笑的聲音,笑的很有渲染力。美濃的婦人是比較傳統的女性,而且她們的生活其實蠻困苦的、生活並不寬裕,但她們樂天知命的個性感染了我⋯⋯」李百文說。

過程的磨練
一開始沒有設定要收錄什麼聲音,聽到好聽的聲音就立即停下來收音,李百文笑著說:「聲音是沒辦法做功課的,一定要去當地才有機會發現哪些東西可以記錄,每次都強迫自己收音一個月才能回家,因為出去後總是很想回來。」出去收音時總是沒有事先規劃,礙於開銷,李百文會以有地方住的地點為優先考量,可能是住朋友家、可能是找看看有沒有地方可以紮營,她總是帶著帳篷和睡袋出發,通常會搭在戲台或是別人家空地,每次都會花一至兩小時找當日住宿地點,再不然就是跟廟宇、派出所借宿。
常勉強自己的李百文在去了 200 多個鄉鎮時,因為體內長肌瘤的關係,緊急回台中開刀。雖本想收集完聲音再去治療,但身體上的疼痛再也抑制不住,連站都沒辦法好好站,而且加上長期騎摩托車及揹著沉重的行囊,造成脊椎歪掉,只好暫停計畫。
在過程中曾有乾脆放棄的念頭,不過還是放不下對於聲音的眷戀與堅持,李百文爽朗笑道:「哪有人追求夢想是簡單的,很簡單的就不會是夢想了!」李百文回憶,收音過程中她時常會擔心找不到地方借宿,「在過程中要一直問別人可不可以讓我搭帳篷,有次到雲林二崙派出所,警察們還熱心的請我進去裡面的柔道館搭帳篷。因為我本身很怕鬼,身上以及包包都會帶很多平安符,晚上睡覺時都會緊握著平安符,但還是時常睡不好。」
不只如此,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可能遇到奔波後卻找不到聲音的窘境,抑或在收錄的過程中,最迷惘的是收集這麼多聲音,最後該用什麼方式來呈現?很多障礙都等著李百文一一去克服。

邁向下一個階段
開完刀後,雖然體力尚未完全恢復,但信念支持著她持續把 CD 完成,「我先做兩個 Demo 帶,還只是在測試的階段,想知道效果如何,便拿著 Demo 帶到前公司,想請主管幫忙,因為會需要一些版權音樂,而前主管聽完後說:『剛好有金鐘獎,妳要不要去試試看?』」受到前主管的鼓勵,李百文決心試一試,在過程中,聲音呈現樣貌愈漸清晰,後來她想到把在當地遇到的事物寫成故事,再把音樂串連進來,聽者彷彿置身其中,不只可以聽到這個地方的聲音還可以認識這片土地。
李百文不只收錄聲音,更藉著跟當地人聊天,了解在地,於是在收集聲音同時也在收集動人的故事。
由於參加金鐘獎的關係,除了前面兩個Demo 帶,還要再做四個出來,最後完成了「就是愛作夢」、「泰安火車站」、「紅色鐵牛車」、「永定村來了一台十元的卡拉 OK」、「原味青春 北緯 23 度半」、「好客美濃好心情」等六曲,也獲得廣播金鐘獎的肯定,入圍了音效獎。
李百文笑道:「一張 CD 約六十分鐘,而一曲大約五分鐘,所以大約要作十曲,我就繼續把作品完成。那時候身兼收音、混音、口白、故事構思、文案、設計等,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會把自己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化,所以說沒有錢的時候會逼出每個人的潛力。」

聲音的呈現
在那之後李百文陸續把「那一段單純的美好」、「活力台西五條港」、「綠踩 攜游 望安歸」、「大仙藏在火山中」、「伊咪達督 快樂勇敢向前」、「佳音敲醒夜未眠」後六曲完成,製成完整的 CD。
一曲短短五分鐘,但背後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是相當驚人的,除了前期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尋找聲音、收集聲音,到後製時,發現聲音不夠又要出去一趟,「某次是參加金鐘獎前,為了收集鐵牛車的聲音,特地跑到梨山上去收錄,坐著九人巴士在山中繞來繞去,暈車很想吐,但是沒辦法,還是咬牙撐過。」
過程即使艱辛,但她堅持著她想做的事,在台灣也許不是有很多人知道聲音這塊領域,在收音的過程中向好奇的人解釋半天,結果大家還誤以為她是拍電影的,對他們來說聲音太抽象;有些擁有聲音專業的人也不看好,覺得她是在做「傻」事,在未來是沒有出路的。
也許是因為台灣不是很重視聲音的專業,也許尚未發展成熟階段,有很多還待進步及讓大眾了解。李百文表示,聲音和影像一樣,可以用很多聲音去呈現畫面,像是鐵牛車遇到轉彎、上坡、煞車、啟動、離開的聲音,細微、敏銳地細細聽,便可以彷彿置身現場,但我們時常關上耳朵,忽略聲音,就跟空氣一樣。
前六曲和後六曲呈現不同的風格,前面是有襯樂;後面沒襯樂的版本相對難做,全部都是收錄自然、無人工的聲音,音樂必須接的很順且無違和感,需要花前面版本多五倍的時間。儘管如此李百文還是願意挑戰看看,後製、口白、文字樣樣自己來,她也很感謝一路上幫助她的人,不管是前公司的主管、同事的情意相挺,或是家人朋友的大力支持,這一切都讓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當然還有在創作時一直陪伴在她左右的狗狗小雪和 Lucky,像家人般地默默守護她。

福平賣聲厝
「一個人做的事有限,而且沒有人可以討論,在創作途中偶爾感到孤獨,但是在《土地的聲音》打開知名度後,陸續有些人想要加入,如果能集結大家的想法和力量,應該會把聲音呈現得更好,所以有打算把家裡空間變成能讓人換宿、學習的地方,也算是種交流吧!」李百文的家裡擺設充滿濃濃懷舊情懷,念舊的她把舊門牌、台灣菸酒公賣局招牌、大同寶寶當成了家中擺飾,充滿歲月痕跡的木窗、木門,磚頭、瓦片隨處可見,抑是她幼時的遊戲場所。
在福平街的這棟老房子,未來將規劃為「聲音」主宰的場域空間,會辦一系列的聲音體驗、創作活動,有工作坊及聲音教學,換宿資訊之後也會放在「福平賣聲厝」平台,而這位實踐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一塊參與,不只是實現夢想,希望能讓更多土地的聲音被聽見和記錄保留下來。

早上六點五十二分,火車緩緩的行駛著,車廂內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著不想睜開眼睛的強烈意念。在這移動的空間裡,有人低頭閉目冥想、有人把頭盡可能的靠在最容易入睡的位置。可能是後腦貼著玻璃,可能是側邊點靠著出入口旁的透明塑膠板上。突然,像掉入大鯨魚的肚子裡,原本車輪和鐵軌間長久以來以默契十足的節奏,對談著只有彼此才懂的心聲,迅速一縮的進入山線鐵路裡的山洞裡。
──截自〈泰安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