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教育部長潘文忠: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現任教育部部長的潘文忠先生,自師專畢業後,在國小擔任教職超過五年的時間,從此奠定與自己的默契—喜歡別人稱呼他「潘老師」而非潘部長。在教育前端有親身了解與經驗,能看到這些不同差異與需求。以致於在進入公部門服務後,較能在制度面與思考配置上,將觀察到的問題的納入第一手考量,透過實務規劃改變。
By 加分誌 2019/10/09 18:00:00

 

在教育現場發現問題,到教育後場規劃解決

潘文忠回憶,在板橋的海山國小服務時,一個班級最多學生有到 64 名,幾乎是現在的兩倍多,一位老師很難針對不同差異的學生作教學。因此潘文忠在擔任教育部國教司長時期,推動精緻國教,讓小學逐步降低到每班 29 人,國中約 30 人,讓老師能夠將心力與時間分配給不同孩子,並給予關照,以提升教育品質。

之後參加考試擔任教育行政人員,潘文忠表示和地方服務看見的面向不同:「在擔任文化局與教育局長期間,看見文化之於人文素養與藝術,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影響。如何將教育與文化連結,是當時開始思考的。」在台中市擔任副市長時,接觸面相更加擴張到實務政策的規劃。在思考教育發展上,潘文忠崇尚讓學生在受教過程中作為一個主體。因此在規劃執行時,會更審慎讓政策能夠建構在到學生個別差異與需求之上。

潘文忠也提到自己在台北縣看到了全台灣的縮影。許多偏遠小型學校的老師每年都在替換,人員調動頻繁也讓他有感而發—這些人數不多的受教權益保障是需要國家政策來輔助的。因此如今有機會在教育部服務時,針對這些偏遠地區發展條例,想辦法讓這些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資源。


▲潘文忠參與彰化二林廣興國小夏日樂學活動
 

建立良好素養與學習態度,並運用於未來―108 課綱

在 108 課綱課程發展、研修與審議前後長達十年期間,剛好是世界與企業變動最大的十年,因此在過程中,必須因應國際變動來調整課綱內容。潘文忠特別提到,除了十年的課程發展歷程,也在正式實施前花費三年的時間做準備,以全國 648 所前導學校來試行,過程中發現一些可以調整的部分,讓課綱修正成更好的樣子。教育部從考試制度、師資培育、設施資源等也投入了將近 450 億的資源。

108 課綱規劃是以核心素養作為基礎,讓學生透過實際動手做的課程設計與多元選修,提升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能有更多探索自己興趣的機會。讓學生培養自發與共好的學習態度,更重要的是把知識能力運用在未來生活方面,無論面對考試或是更大變動,學生可以有更好的應變能力;也藉此讓學生更佳地了解自己、理解未來可能性,探索出「自己希望發展成為的樣子」。因為在這樣的熱情狀態下,學習是停不下來、會一直勇往直前的。


▲潘文忠出席內湖高工教育基金會學習圈—千人共學計畫
 

除了孩子自身,潘文忠發現家長的陪伴也是教育相當重要的環節之一。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看到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對家長而言,關心孩子是天性,爸爸媽媽很想幫孩子決定成為一個好的未來。有放不下的心態,那才是父母。」同樣作為孩子父親的潘文忠做出這番真情告白。但潘文忠建議,其實父母可以進一步去了解,「自己的學習成長經驗」與「現在的社會經驗」,跟「孩子將要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完全不可知、不可對等量化的未來。

如果父母可以具備「自己的孩子在面對未來,已經不是自己經驗可以充分來應用的」這樣的心情與意識,就可能在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一個更好的陪伴者與支持者,能讓孩子更有自信地往前走。

潘文忠投身教育場域 30 餘年,觀察到大約有 27% 的大學生在選擇科系時常處於茫然的狀態,畢業後仍舊載浮載沉,感到相當沉痛,他認為「年輕歲月最重要的時刻不應該浪費」,因此前期教育相當重要,應該要放手讓孩子了解自己去追尋夢想,未來就不會處於懊悔狀態。


▲博幼基金會於宜蘭大同四季國小課後輔導
 

透過自媒體管道發聲,讓努力被看見

潘文忠在教育部擔任過兩任部長,在第一任期內的近兩年時間,開始持續規劃與推行教育政策。今年初再度回到教育部,潘文忠認為同仁都相當專業且努力,但好像做的事情外界都不知道。他反思,以往媒體報導的,不見得是最真實的內容,且一般民眾也不會有太深刻的感受。

如今透過臉書的多元呈現方式,互動半年下來,逐漸成為民眾願意常常主動了解的平台,也發現有許多民眾因為看到社群分享,而對台灣的教育有新的理解與認知。潘文忠每次到第一線學校參與學生的活動,或是參加教師專業工作坊,總會想著「這樣的經驗應該分享給更多關心教育的人,不只是教育部政策被了解,更想做的是讓更多教育夥伴跟孩子們學習過程的狀態讓大家知道。」


▲全國技專院校學生務實專題製作競賽暨成果展
 

潘文忠走過眾多場合,自言在和老師的互動中感受更為深刻,例如參與數學咖啡館,夢的N次方,教學的基地學校⋯等,因為看見老師非常熱情、用心地去精進、調整自己,才能去發自內心引導、協助孩子,潘文忠認為這是最美的教育風景。也正因如此,潘文忠希望在老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教育部能從中以政策協助,例如簡化行政過程、減少班級學生人數⋯等,讓老師可以多有時間去陪伴孩子,讓孩子受益最大。因為實地走訪教育現場,潘文忠因而有如此體認:「他們常常會說:謝謝部長來看我們,但我反而是覺得謝謝他們,會看見更多力量,把電充滿,讓我回來會更努力去做。」


▲「識毒-揭開毒品上癮的真相」反毒教育特展記者會
 

教育的本質是「人」,而非商品

對於有志於投入教育體系的年輕人,潘文忠表示很期待新血加入,但也希望年輕人不是只想謀一份教職而已,而是對於教育的目標有所期待與想像。因此在準備的過程中,潘文忠建議年輕人,可以廣泛地去瞭解教育的現況,有機會也到教育現場去體驗,確定這份工作是否為終身志業,在大學期間先做好規劃。因為少子化現象,入門教職不容易,但是相信機會是給做好準備的人。

教育的本質是讓不同狀態與特質孩子有機會發展,因為服務的對象是人,不能把它當作原料到產品的制式化過程。潘文忠時常提醒自己,設身處地去理解這些教育對象、學生、等團體。因為深信相互「理解」,才能有夥伴一起推動政策、一起同行,讓家長與教師團體也可以一起為目標努力。

在潘文忠身上,看不見制式官僚非一呼百應不可的姿態,始終如一謙虛地自我要求,積極親身走訪教育現場,從與人對話中不斷思索讓教育推動得更好的方式。談及教育之於孩子,眼神炯炯散發光芒的樣貌,令人打從心底地信服與尊敬。


 





教育部部長 潘文忠

學歷
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學士、碩士、博士

經歷
總統府國策顧問
臺中市政府副市長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國立編譯館館長
教育部主任秘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臺北市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局長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局長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督學、課長、主任督學
臺北縣板橋市海山國民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