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思澤老師:「了解題目的解答比起答對題目更重要」

教育心理學名師思澤,接觸過眾多報考教甄、公職的學生,他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學生習慣用做題目來檢視自己的閱讀吸收程度,這樣固然是好事,但老師也提醒,做錯題目不用感到挫折,了解自己為什麼錯,以及題目帶到哪些觀念,確實去了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By 加分誌 2018/02/01 00:00:00
 
 

題目應該是檢驗讀書成效而非學習工具

讀完書做題目,是考生習以為常的動作,唯有透過作題目才能知道自己哪裡不懂。但思澤老師觀察到,某些學生反而是書沒認真念,而是拼命做題目,答錯的題目就死背答案,並沒有確實探究自己答錯的原因,以及題目背後的道理。思澤老師認為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日後若題目稍微變化,考生往往就無法選出正確答案,尤其國考題目不可能年年一樣,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陷阱,或是變化,光靠背答案恐怕只會「事倍功半」。
  

教育心理學申論題答題示範

思澤老師特別列出撰寫申論題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 如何撰寫
  1. 字跡工整清楚,少簡寫或草寫,內容排版清楚
  2. 寫題目前擬妥架構,列點陳述、舉例子說明,不要無病呻吟以及前後文矛盾
  3. 注意該題的配分和時間限制
  4. 有個人風格及意見,不要死背書本內容
  • 寫些什麼
  1. 看清楚題意要求
  2. 問題需回答完整,盡量寫出關鍵字(專有名詞)
  3. 自己會的先寫,一題問答寫作約 25 分鐘,內容量約為一頁半~二頁
  4. 申論題並沒有唯一解,只有正確方向
  5. 人名年代不需強迫列入
  6. 可以採用繪圖或列表格,但是不可忘記附加上說
  • 考前準備注意事項
  1. 不要追求難題,形成捨本逐末,出現過度焦慮的情況
  2. 每天持續練習考題,並且不要翻書邊看邊寫
  3. 注意自己易犯錯的概念

題目
何謂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e)?
提高成就動機的途徑有那些,請舉實例說明。(25 分)
 
擬答
(一) 定義
Murray 首先提出的概念,後來McClelland 提出三需求理論( D. McClelland, & J. Atkinson, 1961) 含括了成就動機、權力動機、親和動機三者,引起後續教育心理相關領域學者高度重視,其中成就動機定義為係指完成某種任務、目標,追求卓越、獲取成功,與超越別人的企圖心與驅動力。  

() 個別差異的成因
1. 歸因
B. Weiner(1980)認為青少年及年輕人常將自己成功和失敗歸因至六個因素: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或其他,造成成就動機的個別差異。
歸因別 歸因向度
穩定性 因素來源 能控制性
穩定 不穩定 內在 外在 能控制 不能控制
能力 V   V     V
能力   V V   V  
工作難度 V     V   V
運氣   V   V   V
身心狀況   V V     V
其它   V   V   V

 
2. 習得無助感論
Dweck 提出習得無助感論,研究者發現小學中年級的兒童對其成就結果的歸因有明顯的不同,特別是對自己的失敗歸因。研究者認為兒童有二種歸因傾向: 

一種是Mastery Oriented:將成功歸咎自己、將失敗歸咎於外在因素的一種能力表現。兒童會採學習目標(LearningGoals),他們會尋求增加自己的能力,而失敗只是需要找尋新的策略並持續努力以駕馭新技巧。

另一種為Learned Helplessness Oriented:將失敗視為一種能力本質表現。兒童會傾向於採用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s)他們會被驅策去表現自己的能力,並且在他們遭遇困難時,就放棄了,因為他們目標已被破壞。 

() 提升成就動機的具體作為
1. 家庭因素
(1) 依附品質,安全依附兒童相較不安全依附兒童,有較好的成就動機表現;家庭環境含豐富刺激的家庭環境,可以擁有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

(2) 兒童教養方式與成就。高成就動機之幼兒的父母具有三項特質;他們是溫暖、接納的,而且會很快的讚賞兒童的成就。

(3) 他們藉著為兒童設立標準而提供引導和控制,並監督其進展以確保兒童可以做到;他們容許兒童有些獨立或自主的機會,允許兒童有權決定如何駕馭挑戰及達到他們的期望。Baumrimd 稱這種溫暖、堅定、民主的教養方式為威信型的教養方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

(4) 若父母不涉入以及提供少許相關的引導,嚴加控制並不斷嘮叨家庭作業,有好成績時給予有形的獎賞,或成績不好時則不斷叨念,會損害成就動機。 

2. 教育作為
Attribution Retraining 歸因再教育,可協助兒童將失敗歸因於不穩定因素,亦即努力不夠,以免成為能力本質論者。需注意不可因努力不足而傷害到自我價值。
 
3. 工作上
具成就感需求者喜歡工作環境是具有「個人責任」、「回饋」與「適量風險」。當此三特性存在時,高成就需求者會受到極大之激勵,透過人力訓練也可以增進成就動機。

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