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類科:
109 高考客家事務行政狀元
109 普考客家事務行政狀元
學歷: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年齡:26
準備時間:1年
109 高考客家事務行政成績
科目 |
分數 |
國文 |
57 |
法學知識與英文 |
70 |
行政學 |
70 |
行政法 |
82 |
社會學 |
89 |
客家歷史與文化 |
70 |
客家政治與經濟 |
82 |
公共政策 |
52 |
第一試筆試成績:73.9(錄取標準:50.8666)
第二試口試成績:82.6666
總成績:74.78(錄取標準:58.51)
109 普考客家事務行政成績
科目 |
分數 |
國文 |
65 |
法學知識與英文 |
68 |
行政學 |
90 |
行政法 |
94 |
客家歷史與文化 |
71 |
客家政治與經濟 |
81 |
第一試筆試成績:78.1666(錄取標準:62.6666)
第二試口試成績:82.6666
總成績:78.62 (錄取標準:66.83)
苗栗土生土長客家人的林同學,在台北求學,畢業後誤打誤撞進了網路行銷公司,工作近三年後漂鳥返鄉,往公職邁進,想利用過去工作資歷,為振興客家文化盡一份 心力,因而選擇報考高普考客家事務行政,一年多的準備期,無論走得快慢,她始終抱持「不卑不亢、相信自己」 的心念,最後順利考取雙榜首。
全家講客語 從小說得溜
從小就在客語環境中成長,林同學的爸爸重視文化傳承,堅持全家人要以客語溝通,她也考取客語能力認證, 從台北返鄉後,目標明確,她先自修三個月,108 年 7 月先考試試水溫,當時高考差 10 分,普考只差 1 點多分,比預料中還好,像灌入了一劑強心針。
由於社會學以外的專業科目都是首度接觸,自行摸索不易,為了事半功倍,林同學後來參加補習班的視訊課程, 從 108 年 10 月開始追課,老師系統性的解說,再搭配講義、筆記,很快就建立起知識架構。
選擇題要拿分 靠熟背法條
法律相關科目都是她生平第一次碰,林同學坦承,法緒最讓她頭疼,只力求不要失分太多,卻意外地喜歡行政法,抄滿滿的課堂筆記、法律見解,展開地毯式閱讀,不斷做選擇題、申論題庫,考前一個月,則逐條背誦重要法條,她指出,選擇題拿分,法條就要背得熟。
憲法考試重點則是在大法官釋字,她建議,雖然老師有整理每個重要釋字,但近兩年考題越出越活,若有額外時間,可以詳細讀過整篇釋字,也要隨時更新釋字。
行政學東西多,厚厚的一大本課本根本沒辦法讀完, 林同學透過反覆做考古題,光行政學題庫就讀了兩、三遍,每讀一次,就會新發現不足之處,慢慢拓展。至於社會題 要拿分,社會系本科生的她建議,社會學要答得好,就要真正理解社會學重要理論及結合社會實例,比如反送中、 廢死、通姦除罪化、同性婚姻法制化等當代熱門議題,都要有個大致理解,才有辦法答題。
看影片、動畫 擴充客家知識
因為考的是客家事務行政,客家專業科目就顯得特別重要。但客家文化對林同學來說,就是一般日常,過去從未系統性理解,因此準備起來並不吃香,反而格外吃力。
林同學說,除了依賴老師的資料補給,其餘都靠自己消化、補充,她蒐羅客家的動畫、影片,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加深對客家歷史文化的認知,常考題包括客家信仰、 客家婦女地位等,都要掌握起來。
客家政治與經濟的學習方式則著重時事,必須密切關注客家新聞、活動、政策,她每周會安排一天回顧當周客家時事,也須熟背客家基本法、客家施政計畫,如浪漫台三線、客語復興等、客庄文化產業。
勤練近五年考古題 每份做三遍
一開始寫不出申論題,林同學只能翻課本、題庫、背擬答,一題通常要寫上兩、三個小時,她提醒,平常練習很重要,練久了,就慢慢能用自己的話寫出答案。她找出三等到五等的考古題,每份都做三次以上,「做過的題目一定記住,把出錯額度放在沒出過的題目!」;遇到不會的題目,她則會做記號,再將各科做錯的題目、不熟的法條理論集中成一本「除錯筆記」,不斷翻閱,直到都懂了為止。
林同學說,報考客家事務行政的人本來就少,能進到面試階段大約只有二十人,她在準備面試期間,除盡力全客語與人對話,也會搜刮客家相關新聞、書籍,練習中翻客,並將客家專業科目的申論題整理成講稿,反覆誦讀。 她分享,面試當天,除了客語自我介紹、翻譯朗誦客語短文、面試官提問的問題則大多圍繞在客家政策上、如何推廣客家文化等。
林同學認為,「孤獨」是全職考生最大的障礙,不像學生時代有同學們一起奮鬥,只能一個人學習、考試,因此不免常常自我懷疑。她很感謝家人、好友及時送暖,她坦言,考前很慌張,只能自勉「每天讀多少、是多少,盡自己最大努力!」,她也相信只要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地走,無論節奏快慢,最終都會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