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rdan 圖/Shutterstock
學習,先從改變想法做起
聽到「學習」一詞,我們總會制約性地聯想到「坐下來聽講、溫習和考試」,由於台灣傳統教育制度的影響,令我們對於學習產生了排斥心理。出社會之後工作量變大,進修計畫往往容易在無人督促的情形下束之高閣。

學習簡單來說就是吸收新知,而知識不應受限於任何領域,一則值得關注的新聞時事、一句實用的英文片語、一場舒心有感的對話……任何微小的新知都是一種學習。學習的成功與否貴在持之以恆,不在急於求成,若能在不知不覺中將它培養成一種習慣,學習也能毫不費力。
將你的零碎時間系統化
大量的資訊湧入大腦,需要一段時間消化與歸檔。研究顯示:劃分明確的學習時間,中間穿插安排短暫的休息,是學習與記憶的最佳方法。根據不同時間區塊來分割學習活動,可以讓大腦保有足夠的時間重新開機、恢復活力,資訊也能在大腦中保存較長的時間。
零碎時間除了要系統化,更要分門別類。學生的零碎時間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上學通勤、平日小憩和週末放鬆,在不同的時間或情境下吸收不同的內容,不但能增加學習成效,更能幫助自己切換不同的生活模式。

由於每日上學通勤時間固定,建議可以安排與自身所學相關的內容進行自修,透過短時間的晨間醒腦,為接下來的一日課程提前暖身。平日課間或下課後是放鬆的時段,應該避免過度學習導致反效果,因此心靈成長或強度較低的課程是較好的選擇。例假日請妥善分配時間,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延伸學習。市面上有不同的學習模式例如:《刻意練習》、《原子習慣》等,可以藉由觀摩他人的作法找出適合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提升學習效率。
多屏的網路時代,聲音內容APP成為學習神器
隨著「多屏」的網路時代來臨,人們能同時利用不同的載具吸收資訊,近來興起的數位廣播APP,如Podcast、或是2021年初流行的Clubhouse,實現人們隨時隨地收聽內容的多工日常,更成為零碎時間精進自己的好幫手。

上學通勤時間可以做語言學習,例如專為通勤族設計的15分鐘英語進修頻道「通勤學英文」;或針對自身專業做進修,行銷領域的學生可以收聽由廣告樂血研究院院長WAWA主持的「WA嘎哩供」,吸收業界前輩深入淺出的行銷知識。平日小憩時,由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主持的「鄧惠文不想說」、靈修老師Rita的「靈魂相談室」,都能讓大家在紓壓的同時領悟一些生活哲學。週末有較長的休息時間,可以試著收聽平常未曾接觸或感興趣的類別,例如今年嶄獲KKBOX兩項大獎的新興知識型頻道「歷史的女兒」,每集約一小時,主持人以風趣的口吻,讓歷史知識不再枯燥乏味。
利用零碎時間充實自我,不僅符合現今人們的生活節奏,還能汲取新知,計畫性地分配這些瑣碎時間,讓學習成效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