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崴 圖/shutterstock、螢幕截圖
超越以往的聰明AI
「聊天機器人」是利用人工智慧的語言模型程式,發端於1950年代,至今已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包括客服、翻譯、文書輔助等。在通訊軟體上也不乏一些聊天機器人帳號;甚至對不少人來說,跟siri講話都成了打發時間的消遣。但ChatGPT出現後,依然造成一股衝擊,因為它明顯比過往的聊天機器人更「聰明」。
不只會聊天 還會創作
ChatGPT對語言的理解和處理能力十分強,能記憶過去的交談內容,理解前後文邏輯,還能模擬具感性特質的詞語,令對話更加自然。再加上來自網路的龐大資料深層學習,讓ChatGPT具備撰寫長文,甚至編篡故事、創作詩詞的能力-例如下面的七言絕句。
「秋風蕭瑟落葉聲 寒雁南飛雪花輕 獨立城樓望遠處 歸帆搖曳水波清」by ChatGPT

這種突破性的發展,又讓許多人開始議論,未來準備靠筆吃飯的各類文科學生,是不是要失業了。
只是由於它的學習來源是人創建的既有資料,因此缺乏原創性,無論怎麼生成,內容和遣詞用字都似曾相似。AI也沒有意識和思考能力,僅根據訓練數據和模型進行回答,複雜和細膩程度遠不及人撰寫的內容。
善用工具 如虎添翼
說被AI取代其實是小題大作,與其擔心失業,不如先注意它帶來的方便並好好利用吧。ChatGPT對語言結構和邏輯性的掌握,很適合用來在撰寫報告、論文時提供靈感,建立大綱架構;用它來校對、翻譯完成的稿子也十分便利,在應考時還很適合作為申論題寫作的參考。

不過在利用它的時候,仍要非常謹慎,因為ChatGPT仍有些尚未克服的重大缺陷。
尚未克服的缺陷
ChatGPT產生的內容雖然服膺普遍性的知識和規則,但在說明歷史或新聞事件及人物時,經常與事實出入甚大。例如要求ChatGPT說明「安倍晉三槍擊事件」,它的描述從時間、地點到過程、結果,全都與現實毫無關聯。甚至請他推薦某些參考書目,提供的書名和作者也都是憑空拼湊的。

ChatGPT是透過資料統計產生文本,而非對事實的理解,缺乏人腦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因此在生成文本時通常難以分辨真實事件與虛構文本之間的差異,也無法鑑別錯誤資訊進行修正。此外,ChatGPT也沒有從背景知識或文化層面對事件或人物深入分析的能力,因而影響文本的正確性,容易令使用者誤解。
因此,ChatGPT並不適合當成獲得資料的來源,利用ChatGPT輔助課業時需要特別注意佐證,靠自己腳踏實地的蒐集正確資訊。
工具無法取代人
ChatGPT難以分析引用資料的真實性,此一缺點讓它不僅難取代相關工作,反倒需要人類協助它改善。總結來說,ChatGPT跟以往曾出現的科技一樣,都是一種靠人妥善操作才能發揮效用的工具。而文科生需要在乎的,還是追求應有的知識水準,持續接收新資訊,並關注可能應用於自身領域的科技發展。畢竟不論AI的威脅是遠是近,與其他人類的競爭卻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