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ANCY 圖/Pexels
吸收知識的本能,在當代成為壓力源
吸收知識是人類原始的本能,比起親身探索未知,搜集資訊更安全且有效。人類的大腦構造也助長資訊的收集,根據美國人:歐文‧彼德曼(Irving Biederman)的研究,當人類獲取知識,大腦便能獲得刺激、感到愉悅。

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的專注力被各種訊息打斷。所有人都在想辦法博取你的注意力,「限時釋出」的懶人包往往在其中脫穎而出,讓你失去判斷力,沒時間思考這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願意錯過這個資訊。競爭的時代中,我們都害怕自己被取代,只能不斷吸收更多知識,反而讓自己陷入焦慮和壓力。
考量需求,找到你真正需要充實的課題
跟隨著時事潮流,很容易讓人慌了手腳。唯有知道自己的道路為何,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適當的資訊,才能夠每一步都走得踏實。
你可以從現在或希望轉職的工作來考量,找到該工作需要具備的技能,並排出重要順序,決定自己要優先學習什麼;也可以回到個人價值觀,找到自己現階段最在乎的事物。如有些人在乎家庭,就可以思考自己希望建立什麼樣的家庭關係,學習溝通技巧。
擺脫資訊焦慮,從篩選資訊做起
想要克服資訊焦慮,首先你必須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不斷囤積資訊、無法吸收,因而感到焦躁的狀態。
觀察自己平常會接觸到的資訊來源,適當地降低不必要的、品質較差的資訊源,如社群網站上的追蹤帳號、訂閱的電子報等。也要懂得分辨假消息,若是標題誇張、資訊可信度及來源不明,就要保持懷疑,甚至積極查證。限制自己接觸資訊的時間,遠離手機,專注於當下,反而能讓人感到快樂。面對資訊時,先找出自己吸收這個資訊的目的,避免盲目的照單全收。篩選後的資訊還可以依照緊急程度歸類,將重要但不需要現在吸收的知識逐漸整理,當想要學習時,就可以直接用上。

輸出知識,才算有效學習
降低資訊獲取來源、找到真正需要的資訊之後,要確保自己有吸收並定時輸出。透過將吸收的資訊化為理解後的文章甚至實體成果,可以讓你更有系統地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求職或與人交流時派上用場。
取得資訊便利的時代,專注力變得寶貴。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並有意識地降低不必要的資訊來源、拒絕攝取,才能讓你有效成長,並保持正向積極的心態。
延伸閱讀
有事沒事查 Google,小心落入資訊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