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18歲公民權:年輕世代有權決定未來,如何尊重立場差異

2022年的九合一大選中除了全國九類地方公職選舉外,同步包含了一項「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但最後並未跨過門檻,僅獲得564萬多張票,且約半數選民表態「不同意」,認為18歲不夠成熟,還未有足夠的智慧擁有公民權利。
By 加分誌 2023/02/22 00:00:00

文 /ERIN 圖 /photoAC、Pexels

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公民權利如何給予

台灣公民年滿18歲就必須負完全的刑法責任,且具有服兵役的資格,需要擔負的責任中,可以說是等同於成年人的認可,然而在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公民投票權利中,沒有一項是被承認的權利,顯得權利及責任有著不平的爭議。在2023年元旦後,民法的法定成年也來到18歲,但唯獨憲法上卻是不同的結果,對現今社會來說,18歲真的不夠成熟到具有憲法公民權力嗎?

2022年3月立法院以109票贊成、0反對票數一致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案,同意給予18歲的公民應有的行使權利,然而在2022年的九合一大選中,因為宣導的不足、投票率低下之外,以同意票5,647,102票對上不同意5,016,427票,不同意票數幾乎與同意票數字相當,說明了台灣社會中一半的人,認為18歲未能有足後成熟的身心行使公民權。

落後於世界各國 台灣的民主尚未達標?

全世界的民主國家中,台灣是唯一20歲以上才有投票資格的國家,多數的國家皆以18歲以上,甚至有更小的投票年齡,如奧地利、巴西、蘇格蘭為16歲;希臘、印尼為17歲,以世界的角度觀看,台灣在公民權利年齡是落後的,另外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西方國家的觀念中,18歲等同成年,應該有獨立思考及自我生存的能力,對東方父母而言,孩子一輩子都是孩子,雙方的認知上有落差,加上本次的修憲投票沒有足夠的宣傳,九合一大選投票率低下都是造成本次修憲未果的原因之一。

開放溝通管道 18歲的公民之聲

18歲逐漸由青少年轉為成人,這個年齡層的學子們正面臨影響人生的大考,開始負擔刑事、民事、當兵、結婚等責任,但公民權益上尚未達到20歲門檻,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有些矛盾,那麼,這個年齡層的人就沒有公民思想或聲音發言嗎?已取得權力的我們如何看待18歲的公民?是否要開放這個管道讓18歲的人也有權利發聲?作為民主國家的我們是否應該開啟更加暢通的管道,彼此溝通、討論?

權利和義務間的對等 期盼彼此給予包容之心

回想台灣曾經擁有過的學生運動,並不代表學生就沒有意見,而18歲起就擁有公民權,則有機會讓學生開始理解政治與自身權益,讓責任與權利對等,早日學習成為公民的一份子;反之,則有部分人士認為,18歲的心智尚未成熟,對於公民權的掌握能力言之過早。

我們都曾經18歲,回想當時的自己,開始面臨法律上的「成人」標準,正一腳跨入社會,然而我們在進入這個社會體制後,學習對自己負責、聆聽社會的規範、甚至是參與投票意見,這些事物在尚未出社會前就多少有涉獵,也許社會可以容許這些年輕人擁有更多發聲的管道、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以及時間去學習,才能更加無後顧之憂的踏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