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雕塑來台「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台北市立美術館於今年2月帶來新的展覽「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此展覽遠從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運送至台北,是台北市立美術館許久未與外國美術館合辦的雕塑類型展覽,機會相當難得。展覽主題以超現實主義體現人體在時代洪流沖刷後的未來形貌,作品主題明確且富含哲學與科技衝突意味,引人深思。
By 加分誌 2023/02/22 00:00:00

文/ERIN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Patricia Piccinini、© Andro Wekua、© Sam Jinks、© Anna Dumitriu and Alex May提供
 


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

德國圖賓根藝術館 遠道而來的雕塑作品

展覽概念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的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發想,與策展人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共同策展,共囊括四個陳述主題:「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人類、變體」,其中隱含慾望與倫理議題,將人與環境及機器之間的關係用具像的雕塑出色演繹,帶來戲劇化的視覺衝擊。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

超現實主義的定義 鏡像投射觀者心境

本展覽中的超現實主義起源於1970年代,是以極為逼真的氛圍營造闡述抽象的藝術理念,與主觀的抽象藝術主旨相反,另外源自紐約的照相寫實主義繪畫,則以真實畫面的形象捕捉為上,而超現實主義則以貼近現實的擬像表現,如本次展出的雕塑,人像細緻可見到皮下血管,部分似人非人的樣貌令人虛實難辨,整體畫面呈現帶來衝擊性的哲思。

山姆‧詹克斯,《犬頭》

似人非人 未來演化的模樣

策展人著眼於人類時代中的科技發展,用超寫實雕塑投射人類的未來形貌,如機械義體、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數位演進與遺傳學工程,帶來一股介於人類與非人類的不確定性,藝術家們藉由作品概念,想像出人類演進的模樣,使參觀者彷彿走入科幻電影情節中,作品似乎在問道「何謂人?人是什麼?」。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葛拉姆》

威尼斯雙年展得獎作品 令人心顫的錄像

展出的作品中,曾有代表德國參加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以及剛獲得59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的藝術家林恩‧何許曼‧雷森(Lynn Hershman Leeson),帶來獲獎錄像作品《邏輯癱瘓人心》,由生化人女性闡述於數位時代中,她是如何渴望貼近人類的同時,害怕化為數據的獨白中擺盪。台北市立美術館是第一次與德國圖賓根藝術館合作,本次帶來的作品精彩獨特,期待未來能與圖賓根藝術館繼續合作,不只引進德國藝術家令人驚艷的作品,也交流台灣優秀藝術家的心血。

林恩‧何許曼‧雷森,《邏輯癱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