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內向心理學─在共感與日常中平衡人生

內向的人有口難言,常沉默於自己的世界中,即使有縝密的觀察力與高共感的同理心卻難以被理解,甚至被貼上「奇怪」的標籤,如何調適心理與世界共處,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
By 加分誌 2023/08/07 00:00:00

文/Sandra
圖/shutterstock





內向與外向之間,應該給予自己的心理建設

外向的人如太陽發光發熱,內向的人卻像月亮默默散發光芒,自己的想法與內涵不易被發現,卻更容易被誤解,與人交談就會心跳加速,在大眾面前發言會不自覺的輕顫,稀鬆平常的事卻是內向人常面對的難題,因此內向者要學著欣賞自己,訓練自己在眾人目光下也能自在生活,在人群中找到立足點,又能保有自己的特質。

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內向型人格,像是名演員茱莉亞・羅勃茲就是典型的內向者,在燦爛的笑容、真摯的眼神下,生活中卻低調內斂。不因他人而勉強自己模仿外向的人是最重要的,外向的人能藉社交獲得能量,內向的人卻相反,持續社交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耗。接受與生俱來的特質,發揮影響力,在內向的高共感中自處,找出人生的平衡點,以下是三種方式:

擁有自己的一隅,細微的自我察覺

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大腦由不同的神經傳導路徑來分配,外向者喜愛向外蒐集訊息,內在活動少,內向者的思考路徑長,內在思考多,需要消耗較多能量而容易疲憊,更需要充裕的空間與時間去調整自己,因此永遠記得留一個寧靜的角落給自己來累積能量,隨時檢視自己的需求,找到舒適的應對方式。

多觀察獨處下的自己在什麼狀態下呈現什麼改變?在什麼狀態下感到匱乏?面對他人後獲得什麼轉變?仔細感知自己的需求,對自己要有清楚的意識。



不只沉浸在共感的內在世界,也試著提高注意力

內向的人絕大多數是共感人,極度無法忍受過度的社交與長時間閒聊,在聚會中比較安靜,這是由於內向的人有良好的反省與同理心,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在世界,對外界也有細微的觀察,但由於長期思考內耗以及社交的焦慮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這種不集中的狀態一旦與人接觸,就容易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觀感以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度,因此可以反覆訓練自己,把思考放在眼前最重要的事,長時間全神貫注,久了自然能散發出自己的光彩。

做自己的主人,制定妥善的日程計畫

內向伴隨著敏感、敏銳,容易想太多裹足不前,精神也容易疲憊,難以用言語表達,但這些縝密的思緒在內化後卻是更堅強的底蘊,如何化為力量需要時間與空間醞釀,因此時間的掌握與自律性就更重要,與其被逼迫到非出門不可才緊張得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不如自己當時間的主人,養成慣性提前將日程計畫都安排妥當,在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執行,久而久之就能游刃有餘面對所有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