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原民、仇視女性言論頻發,校園平權失敗了嗎?

近年來在校園中,尖銳的言論頻傳。有別於過往微歧視(「隱微的躲在善意背後的歧視」),而是對於特定族群、性別做出人身攻擊,甚至說出物化的語言,想要達到貶低他人的欲望,排除與汙名化特定群體,並從中找到滿足的樂趣,但事實上卻突顯出對自己的不自信。
By 加分誌 2023/11/24 00:00:00
文/洪佳如    圖/pexels

想要找到問題的癥結點,或許可以試圖從心理學中找尋答案,在《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一書中提及替罪羊心理(scapegoat Psychology),內文中提到「諾伊曼繼承榮格 (Carl Gustav Jung)的思想,認為人性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而道德意識往往造成對陰影的壓抑、抑制、排斥,如此則會形成另一種破壞的力量。文明社會的集體生活需要靠道德來維持秩序,但忽略了陰影對人心的原始作用,則會把陰影的消極部分投射到他者身上,即把陰影當作異己的外部來加以鬥爭、懲罰和消滅。於是就會出現『替罪羊』——被汙名化、他者化 (othering) 的他者。」

整合內心的光明與黑暗面



根據替罪羊心理的根據,也就是說當自己不對內心的陰影負責,而是將自己壓抑、排斥的一部份的自己,投射在外界,汙名化他者就能將自己不負責人的心態合理化,例如有厭女情結的男性,會將女性視為服務他的存在,而不是視女性為和他一樣的個體並加以尊重,當女性跳脫過去父權社會中的養育和照顧的角色,男性感受到自己的權力、威權被威脅,就會想貶低對方好鞏固自己的價值,此舉,卻再再突顯了對自身的不自信。平權之路始終不是一條簡單、輕鬆的路,當類似的言論頻傳時,或許正是一個好機會,引導學生認識與擁抱自己內心的光明與黑暗面,內心平衡了,看待世界的目光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