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一點創意巧思, 食物不浪費!

前一章有分享了一些減少剩食的做法,像是不囤積食 物、夾取吃得完的食物、挑選格外品、養成打包好習慣等等。 除了這些做法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剩 食呢?
By 加分誌 2024/04/25 00:00:00


為了推廣惜食概念,環境部在2023 年與各縣市的環境保護局合作辦理第二屆首惜廚師- 料理食譜暨教案甄選競賽。此活動號召了各方「惜食好手」,運用創意思維及教學方式創作「惜食教案」,從教育層面分享惜食覺知、知識與態度,同時培養受教者實踐惜食行動。

此外,本活動還有「惜食料理食譜」競賽,以吃全食 ( 零廚餘)、吃格外、食當季、吃在地 ( 低碳排料理) 等惜食概念為主題,創作具有創意的惜食料理。

文/ 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照片/ 蕭淑芬、洪睿彤提供
 

寓教於樂,惜食教案搖身一變大富翁遊戲
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林佳芬專任副教授,以及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蕭淑芬園長還有王翊樺教師共同組成的隊伍,奪得了第二屆首惜廚師甄選活動惜食教案組的巧食金獎。她們所想出來的教案,應該幾乎每個人從小到大都玩過,就是「大富翁」遊戲。



在提到教案內容前,團隊中的兩位成員,林副教授與蕭園長,分別跟我們分享了她們對於日常剩食的觀察與心得。

林副教授首先提到:「我很少去吃到飽餐廳,但曾經去吃過,就看到有人夾了一大盤菜,不僅沒有全部吃完,還剩下很多,我看了覺得很浪費。」


幼兒園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思考如何讓惜食大富翁變得更好玩、更具教學意義。


讓幼兒實際繪製惜食大富翁的圖例。

蕭園長接著表示:「有時去菜市場買菜,會看到攤商把青菜的外葉剝落,只為了讓賣相好一點,可是我心裡總是覺得那些被剝落的葉片,其實可以吃,並沒有什麼不好。另外就是去餐廳吃飯,意外撞見餐廳的廚餘桶,裡頭有滿滿的廚餘,讓我覺得很浪費,很多食物竟然就這樣被丟棄。」

林副教授並非第一次參加首惜廚師甄選活動,第一次參加時,她帶著學生參加,當時的教案內容是「惜食從幼開始」。來到第二屆,她與畢業校友蕭園長以及王教師一起組成隊伍,以「惜食大富翁」參賽,獲得評審一致肯定。

蕭園長解釋:「這幾年我們園內開始更密切關注環境保護議題,當中就有包含剩食的問題。深入研究後,我們才發現,原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浪費了這麼多食物。平時我們就會培養孩子多接觸、認識、嘗試食物,我們會跟孩子討論為什麼不敢吃某些食物。像是有孩子曾跟我說他不敢吃黑木耳,只因為長得黑黑的,看起來很可怕、不好吃。但我們會鼓勵孩子,認識這個食物,告訴他們不同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也是農民辛苦栽種的成果,鼓勵他們試試看,吃個一小口。」

因為幼兒園平時就有教導孩子惜食的作為,本次組隊參賽,蕭園長與林副教授等人很快就想到要從「遊戲」角度切入,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惜食的相關概念。

而之所以會想出大富翁的點子,則是林副教授的經驗,她解釋:「早期有帶過大學生做大富翁桌遊作為教、玩具,我們在討論時,我就提出不妨將這個單純又好玩的遊戲帶給小孩子。同時就我個人而言,我也希望這次參賽能做出更創新、更具有啟發性的教案內容。」

玩大富翁學十項惜食行動
在比賽規範當中,有明確點出教案必須包含10 項惜食行動,包含了:主動說、可以選、可打包、吃格外、吃全食、吃在地、惜食材、愛地球、愛分享、愛推廣等。

蕭園長坦言,要對學齡前的孩子教育10 項行動,確實是有點多,但透過大富翁遊戲,10 項行動變得更好玩也更ㄒㄨㄥˊ易理解:「這10 項行動,每一項都是惜食的重要作為,雖然可以用文字詳細呈現,但畢竟我們的目標對象是學齡前的孩子,因此還是需要將概念圖像化,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而傳統大富翁遊戲會有所謂的贏家與輸家,這樣的模式在惜食大富翁中卻不曾看到。蕭園長解釋:「惜食這件事本身就沒有所謂的輸贏,惜食追求的是共好,因此我們在遊戲中並沒有加入贏家或是輸家的規則,反而是鼓勵孩子們多多認識10 項惜食行動,盡可能讓他們可以理解每一項行動。」

除此之外,此套遊戲還融入了孩子們的想法。林副教授接著說:「我們希望保留學習者的想法,因此我們在設計遊戲的過程中,會加入幼兒的理念。舉例來說,傳統大富翁遊戲會有機會跟命運兩種卡牌,但小孩子提出這樣的規則不太適合惜食大富翁。因此,我們將機會與命運轉化為『惜食動動腦』與『惜食好點子』,讓孩子有機會發想惜食的作法,並將遊戲中所學的內容,確實吸收、表達出來。」


實際安排戶外教學行程,帶領孩子認識格外品。

浪費食物與惜食行動都是一種蝴蝶效應
說到教育孩子惜食觀念,林副教授表示,首先得讓孩子知道浪費食物是一種蝴蝶效應,會引發更大的問題。「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勞侖次提出了蝴蝶效應,指出地球是個不穩定的開放系統,任何一個影響都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一隻蝴蝶在巴西振動翅膀,可能會導致美國德州颳起龍捲風。從蝴蝶效應的角度來看,我們就能知道地球其實很脆弱,一個人的一個行為,都可能引發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後果,例如浪費食物。」

林副教授所說的連鎖反應,我們在本專題的第一章節也有提到,食物浪費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浪費,其引發的是全球暖化的加速,甚至還有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林副教授接著說:「當然我們要讓孩子了解蝴蝶效應的原理並不簡單,但我們可以透過遊戲讓他們明白浪費食物可能造成的後果,同時也可以藉由遊戲告訴他們,浪費食物等同於食物被製造出來前的一切工作都成了白工。」

如果說浪費食物是一種蝴蝶效應,那珍惜食物呢?在蕭園長的眼裡,惜食何嘗不能成為一種良好的蝴蝶效應。

「我們這套遊具很單純也很簡單,小孩子甚至可以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我們希望孩子從中學習到的惜食觀念,可以帶回家與家人分享,讓他們理解,從簡單的「吃東西」這個動作,就能產生對環境有益的幫助。而且就我們觀察,幼兒園的孩子對家長的影響力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大。例如我們會教導孩子多使用環保購物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就有家長跟我們說,孩子回到家跟著媽媽去採買,還提醒媽媽要帶購物袋。」

除了帶孩子遊玩惜食大富翁,蕭園長甚至安排了校外教學,帶孩子到市場去認識醜蔬果、格外品。讓孩子親眼所見,有實物為憑,更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的認知。

惜食大富翁讓學齡前的孩子透過開心地玩樂,從中學習惜食觀念,相信在這過程中,在他們心裡也種下了惜食的種子,並向外影響、擴散,讓惜食觀念開枝散葉,滿布豐碩果實。


實際安排戶外教學行程,帶領孩子認識格外品。

揉合過去與現代,創意惜食料理驚豔眾人
第二屆首惜廚師- 料理食譜暨教案甄選競賽的惜食料理食譜組首惜廚師獎,由還在就讀金門農工餐管科系三年級的洪睿彤拿下。年紀輕輕的她,以一道名為「惜金惜食、惜時惜今」的創意料理,獲得評審肯定。


第二屆首惜廚師- 料理食譜暨教案甄選競賽的惜食料理食譜組首惜廚師獎得主,洪睿彤。

說起參賽的緣由,洪睿彤解釋:「金門縣環保局有到我們學校來宣導惜食觀念,同時宣傳首惜廚師競賽。老師認為參加比賽可以累積更多實戰經驗,因而鼓勵我們參加。」

還是高中生的她,在師長的鼓勵下參加比賽,對於剩食問題,她也早有自己的觀察:「聽著環保局人員講述浪費食物的狀況,其實我也心有戚戚焉。像是我們上中餐課,會需要切水花片,做食物造型,這時候就會產生許多邊角料。這些邊角料通常都會被丟掉,因為用不到。有時候一些比較不好看的蔬果,也會被丟掉,不被採用。我總是覺得這樣的做法滿浪費食物的。」

接著,她不好意思地說:「有時候跟朋友出去吃飯,也會不小心點太多,結果吃不完。或是盤子內剩下一堆大家不想吃的食材,像是紅蘿蔔。」

無論是求學過程還是自身的生活經驗,洪睿彤都有不少對於剩食問題的觀察與反思。這也成為她參與這次比賽的養分。

疼惜家鄉,愛惜食物
洪睿彤創作的菜餚名為「惜金惜食、惜時惜今」,這名字背後有著屬於她的家鄉的深遠意涵。「我是金門人,惜金有疼惜金門的意思,同時也是希望大家惜食如金,不輕易浪費食物;另一方面,我的菜餚中運用了金門傳統小吃的元素,象徵惜時的光陰;同時我在傳統小吃之上做了一些改變,與現代人的口味與料理手法結合,是惜今的意義。」

洪睿彤口中所說的傳統小吃,指的是「蚵乾飯」。她接著解釋:「我聽我爸說,以前金門盛產蚵仔,人們為了方便保存蚵仔,會把石蚵曬乾,之後再做成蚵乾飯,成為了金門的著名美食小吃。我認為蚵乾飯相當能代表金門,於是在我的料理中,我將蚵乾飯作為整個料理的基底,再將創新創意的部分添加於其中。」

在蚵乾飯上方,洪睿彤利用了金門盛產的麵線,將其炸成鳥巢狀,再於麵線鳥巢內放置雞肉捲。不過第一眼看到這道料理的人,應該會發現這雞肉捲看起來與一般的雞肉捲有些不一樣,對此洪睿彤解釋:「原本我是要放鳳梨蝦球的,但考量到營養價值,我改採用了雞胸肉。同時為了賦予這道菜有更好的寓意,我在雞胸肉裡頭包裹了鳳梨。整體看起來,麵線鳥巢就像是金門,雞肉捲是在這座島嶼上生長的人們,鳳梨則可帶來『旺旺來』的好運。」

\
洪睿彤創作的料理:「惜金惜食、惜時惜今」。

做菜時剩下的邊角料,洪睿彤也沒忘記善加利用。她將邊角料切成丁,做成炒時蔬,點綴在主菜前方。接著,她更展現十足創意,放了兩根「紅蘿蔔」。

「看起來是紅蘿蔔原形的樣子,但其實我是先將紅蘿蔔打成泥,再揉成麵糰,做成紅蘿蔔的造型,變成紅蘿蔔糕。上頭的葉子,是炸過的芹菜葉。」

會有這麼創新的點子,是洪睿彤本來要將花椰菜做成花椰菜泥,擺在主菜前方,但老師認為這樣做創新不足。她看到老師下一堂課要做南瓜造型的南瓜糕,靈機一動,想到可以把大家討厭吃的紅蘿蔔做成糕點,增加食慾。至於芹菜葉,則是因為她發現做菜時芹菜葉通常都會被拔掉,她為了善用剩食,想出炸過當作紅蘿蔔葉子的手法。「而且炸過的芹菜葉,吃起來不會苦喔!」她笑著補充。

惜食,你也可以這樣做
無論是蕭園長與林副教授所設計的惜食大富翁,還是洪睿彤同學創作的「惜金惜食、惜時惜今」料理,都充分展現了惜食的正確觀念與態度。

文末,我們特別邀請幾位得獎人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惜食作法:
林佳芬:不要總想著把冰箱塞滿,在採買前,可以列出採買清單,只購買足夠用的食材即可。這樣不僅省冰箱空間,還能省電喔!另外,從生活中養成點適量的餐點、將餐點吃完,這樣的好習慣,不僅可以幫助減少食物浪費,同時也避免造成過多廚餘,衍生處理廚餘的麻煩。畢竟沒有人希望家裡因為有廚餘而產生惡臭、蚊蟲吧?

蕭淑芬:到餐廳用餐應該要適可而止,只點吃得完的食物,避免一開始就點太多而吃不完。另外我也滿推薦大家可以「共餐」,例如一人準備一道菜,根據人數準備適當的份量,這樣就可以嚴加控管餐桌上的食物數量。

洪睿彤:若是自己下廚,可以想想那些本來要被丟掉的根莖、葉菜、邊角料,是否有其他用途。同時料理前也要先想好預計要煮多少份量,準備充足的材料即可,不需要額外準備備用的材料。至於到餐廳吃飯,我知道大家都會想要點多一點,因為每一道料理看起來都很好吃。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容易吃不完。所以我建議可以先點剛剛好的份量,其他想吃的料理留待下一次去光顧再品嚐,這樣也不會因為吃太飽而影響對料理的口味印象。

古人言,粒粒皆辛苦,在現代,我們或許逐漸淡忘了這樣的善念。但惜食為時永遠不晚,從即刻起,我們一起「粒粒皆下肚」,享受食物,擁抱食物,珍惜食物吧!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