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系到會計師:人生轉彎的起點
人生的路線有時並不需要一開始就規劃清楚,重要的是,你是否看得見轉彎的時機。蕭鋼柱原本是社會系學生,會走上會計這條路,其實源自一次打工的偶遇。當時在餐廳裡,他注意到一位來收帳的姐姐,舉止老練、談吐清晰,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是會計師,「聽她描述,感覺會計師是個待遇不錯的工作,當下我就有點心動。」這句話像是一枚種子,悄悄在心中埋下。
巧合的是,他的室友正是會計系學生,每天自律苦讀、不斷進修,讓他感受到這個專業的務實與厚實。「會計系學生給人一種很專業的感覺,感覺是個不容易被取代的職涯路線。」於是,到了大二,蕭鋼柱毅然轉系,正式投入會計領域。
在學期間,他就開始為未來鋪路,大三便同步準備會計研究所與會計師證照。當時的他就明白,研究所不只是學歷的延伸,更是一場實戰的預備場。不論是英文閱讀能力,還是簡報表達、臨場應變,都是進入業界後不可或缺的技能。「很多大型企業的帳冊、客戶資料都是英文的,你沒有這個能力根本無法勝任。」
畢業後,他先考上會計研究所,再通過專技高考會計師考試,正式跨入這條專業之路。
考過證照,拿到更多職場通行證
會計師證照的難,蕭鋼柱經歷過。他當年準備的版本,需應考八科,且每科都需及格,專業科目甚至有五十分的門檻限制。「那時候沒有選擇題,中會一題就要算好幾個數字,一錯全錯。」考試策略變得很關鍵,像是利用自己強項的會計科目拉高平均,去補救相對弱勢的法科,是他當時的拿分心法。
考上之後,變化來得很快。進入事務所後,即使是剛入門的Level 1,身為已具證照的人,他感受到明顯不同的待遇:客戶的態度更尊重,事務所內也會分派較高難度的案件給他。由於他在商法科拿到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他因此被上司指派協助一件公司法清算案。「我那時原本是在金融組,有一天突然被叫去支援,這種調動不是每個新人都有機會。」說到底,好成績還是有人在看。
幾年後,他被調到高雄,又因個人規劃選擇離開事務所投入教職,但原公司仍盛情邀請他協助重整特殊案子。從蕭鋼柱會計師的職涯經歷就能看到,證照不只是通行證,更像是一張持續被認可的履歷,在職場的不同階段發揮效力。
證照不只是進事務所的門票,更是打開多元職涯的鑰匙
不少人以為會計師證照只在事務所內有用,離開那個體系就形同虛設。蕭鋼柱卻是個反例。他從進事務所開始,歷經教職、生涯轉換,到自己開業,證照始終是他職涯的核心資產,卻從未被侷限在單一用途。「我沒有把自己框住說只能走哪一條路,重要的是手上有東西,才能去談選擇。」
早年進入事務所,是為了打好專業基礎;轉去教書,是為了拓展視野與時間彈性;開設事務所,是把累積的專業轉化為個人品牌與實際收入。每一步的轉變,證照都發揮了作用。而在這條職涯路上,他也不曾停下腳步,持續考取新興領域的專業證照,例如國際內部稽核師、無形資產評價師、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等。
他特別提到,會計產業並非靜止不動。從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上路開始,整個專業體系就不斷被重新定義。「2013 年台灣正式導入IFRS,那時很多老會計師選擇退休,因為不想學新制度。」也正是那個時候,會計師這個職業開始更明確地面對「不學就會被淘汰」的現實。
如今,ESG、碳權查證等新興議題浮上檯面,企業對會計專業的期待也隨之轉變。從單純核帳、記帳的角色,進化為懂產業、能溝通、會風險評估的整合型人才。「我們會去查證一家公司碳排放的報告,有些會計師甚至還要出意見書。」這類新型業務對專業深度與跨領域能力的要求更高,也意味著證照的價值不在於它的「科目名稱」,而在於它所能開啟的可能性。
證照不是死知識,而是創造選擇權的籌碼
蕭鋼柱很清楚,不是每個人都會認同證照的價值。有人認為那只是冰冷的專業知識,甚至學了也未必用得上。但在他看來,證照從來不是保證成功的萬靈丹,而是一張能讓人主動出牌的籌碼,得以在職涯路上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
他曾遇過一位學生,是一名職場媽媽。白天在公司當會計,下班還得準備晚飯,因為公婆堅持她每天都要煮飯。即便如此,她仍不放棄考會計師的目標。她的補習時間只能擠在晚上,甚至連炒菜的時候都不放過,在抽油煙機貼滿稅法條文邊煮邊背。後來懷了第二胎,育兒、工作與讀書交錯進行,終於在多年努力後考取證照,也如願開了自己的事務所。「她說,讓自己心情好、身體好,是撐下來的關鍵。」對蕭鋼柱來說,證照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讓人在關鍵時刻有能力做選擇,哪怕不是立刻改變命運,也足以為人生開一條備胎的路。
考試之外,更要補上的那些「軟實力」
在蕭鋼柱眼中,考上證照只是入場券,真正的考驗,是從進入職場那一刻開始。他常對學生說:「做人比做事難,做事比考試難。」在事務所工作時,查帳人員不只是對著報表與法條作業,還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客戶。有些企業配合度
高,有些則是刻意隱瞞資訊,甚至提供假資料,想藉此規避稅務查核或法律責任。這時,會計師要能判斷風險、據理力爭,更要掌握應對進退的技巧,「這不是考場教得會的東西,而是得靠實戰磨出來。」
他也提醒年輕人,別把證照當成某種「身份光環」。查帳本質是團隊合作,不是靠個人英雄主義撐場面。「即便有證照,也不能高高在上,反而要更能傾聽與協調,尤其是初入行的年輕人,更需要放下自我、從旁觀察,才能穩住職場立足點。」他如此強調。至於在校學生,蕭鋼柱建議不要等到畢業才倉促準備。他說,提早了解考試範圍,無論是選擇自學還是補習,都能少走許多冤枉路。準備證照,不只是把時間拉長,而是讓心態更從容。「不要死念書,要知
道怎麼念書。念到後來不是拚記憶力,而是拚理解力和規劃力。」
在AI 浪潮中,證照依然是「能見度」的保證
科技持續演進,AI、自動化系統已大量介入會計實務,像是抽樣、數據核對、憑證比對等流程,過去需人力耗時執行,如今多可由系統完成。面對這樣的變化,會計師的專業是否會被取代?蕭鋼柱並不否認這種技術衝擊,但他認為,證照的價值並未因此削弱,而是轉向另一種角色――能見度與信任的標誌。
「證照會讓你被看見,但不是因為你有證照就夠了。」他強調,在AI 無法涉足的領域,例如專業判斷、風險評估、鑑價報告、甚至碳權查證與ESG 相關審核,仍高度倚賴會計師的判斷與倫理操守。這些是需要經驗與跨領域知識整合的工作,也是未來的機會所在。
因此,他鼓勵年輕會計人不要只停留在傳統技能,要主動掌握其他專業領域,例如資料分析、財稅規劃、鑑識會計、鑑價會計等。像是鑑價會計,特別是與股權評價相關的報告,不僅技術門檻高,市場上真正熟練的會計師也並不多;或是鑑識會計,專門處理金融舞弊、掏空等敏感案件,在法律與會計之間扮演橋樑角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跨界整合,並非只限於會計背景者。他提到,現在不少工程師也選擇轉考會計師證照,用技術與財務雙語的能力,成為企業極需的人才。未來會計師行業,將不再只是「帳本的守門人」,而是企業決策與風險掌控中的關鍵角色。「企業還是看重證照的,尤其在升遷、業務分派、甚至起薪上。」蕭鋼柱語氣不急不徐,卻語帶堅定。在變動快速的時代,證照不再是終點線,而是一種進場資格;而能否真正站穩腳步,則取決於你是否找到自己的專精定位,並持續把專業拉深、拉廣。這樣的會計師,才不會被淘汰,也才能真正創造職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