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政系出發:迷惘到選擇估價之路
在政大地政系求學期間,他所屬的是「土地管理組」,相較於重規劃與測量的其他組別,這一組的訓練更偏向實務導向,與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估價師等專業人員密切相關。然而,即使本科背景具備,他在研究所畢業、退伍後仍未立即確立志向。直到求職時,面試官詢問他有意投入哪一領域,他才選擇了「估價」作為起點。
「我一方面是希望從基礎做起,另一方面也預想未來可望轉往仲介或其他不動產相關工作。」施甫學解釋。那時的他,尚未考取證照,僅憑著大學時期已開始準備的基礎,硬著頭皮進入職場。
不動產估價師的國考並不容易。他從大學畢業就開始考,結果考了五次才考到,而他目前的同事則考了七次才成功。這段過程中,不乏想放棄的念頭,甚至一度懷疑,是否真的有必要取得這張證照。畢竟,在不動產產業裡,許多職位也不一定非得是估價師。
然而,父親一句話讓他重新審視自己未來的定位:「考到證照,是為了讓專業更完整,也讓未來的職涯更具籌碼。」這番鼓勵成了他繼續考試的動力。如今回頭看,這張來之不易的證照不僅改變了他的職涯,也改變了他的高度。他解釋:「若沒有證照,估價助理員最多只能做資料蒐集、撰寫報告,年薪上限往往落在百萬上下;但一旦具備簽證資格,就能獨立承攬案件,薪資依業務能力及簽證多寡而有較大增幅。」他更強調:證照的價值,不只是收入上的提升,更是一份專業的責任與風險承擔。
證照能翻轉職涯嗎?
證照能翻轉職涯嗎?對施甫學而言,答案再明確不過。當他終於考到不動產估價師,一切從「協助執行」轉變為「獨立負責」。他不僅能親自承接案件、與客戶面對面溝通,更重要的是具備在估價報告上簽證的資格,這意味著承擔更多專業責任。施甫學說:「估價師一旦簽證,便要為報告的正確性與專業性負責。」這份責任,既是職場晉升的門檻,也是一種對社會的承諾。
台灣的不動產估價產業,長期以來存在明確的階層結構。無證者即便經驗豐富,通常只能作為估價助理員,負責資料蒐整與報告撰寫;有證者則能成為正式估價師,掌握報告品質的最終話語權。證照不只是能力的象徵,更是制度設計下的「執業授權」。
施甫學觀察,不同型態的事務所對新人養成的態度迥異:有些注重制度化訓練,強調標準流程與簽證制度;也有小型事務所重視個人能耐,讓年輕人快速接觸市場與客戶。兩者各有優劣,端看個人性格與發展目標如何對應。
隨著簽證經驗逐年累積,施甫學也不再只是執行者,而逐步參與事務所經營管理、投標業務開發、甚至對接跨國企業的估價專案。他深知,證照是一把鑰匙,但是否能開啟更多門,關鍵仍在於專業實力與產業判讀力。
不只一張證照:打造跨國競爭力的專業組合
施甫學並不滿足於單一專業的侷限,持續拓展知識與能力,累積多張國內外關鍵證照,為職涯注入多元動能。他先取得不動產經紀人執照,奠定基礎,隨後花了五年時間考取不動產估價師,展現對專業的堅持與耐心。更重要的是,他積極跨足國際市場,考取美國不動產諮詢師(CRE)、美國國際認證不動產投資師(CCIM)、英國皇家特許資深測量師(FRICS)、美國評價師協會NACVA 認證評價師(CVA)等國際認證,讓自己成為能夠與全球客戶無縫對接的專業人才。
他強調,這些證照並非僅是頭銜,而是不同市場與產業需求的反映。CCIM 證照使他能服務跨國投資案,連結國際物件媒合機會;FRICS 則是英系國家重視的專業認證,幫助他應對如英國、加拿大、澳洲及香港等客戶的估價需求;而CRE 證照全球僅約1,000 人持有,象徵極高的專業門檻與稀缺性。此外,為了擴大服務範圍,他甚至取得了資訊機房管理師(CDCP)資格,因應部分客戶對資訊機房的特殊需求。
這些跨領域、多證照的策略不只是強化他個人品牌,也提高了職場競爭力與議價能力。施甫學如今是CCIM 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副理事長,透過組織平台推動國際交流與專業提升。他認為:「面對全球化趨勢,擁有國際認證是打開外商市場、接觸更多元案件的必備利器。」而多張專業證照更讓他在LinkedIn 等職業社交平台上更具辨識度,成為產業內不可忽視的關鍵人物。
至於還有沒有還沒拿到的證照?施甫學表示他計畫持續挑戰綠建築與環境相關證照,持續擴展專業邊界,打造真正具備國際視野的地產專才。
證照之外:真正決勝職涯的關鍵在實戰
雖然證照為職涯鋪路,但施甫學深知,光有紙上資格遠遠不夠。證照只是進入專業領域的入場券,真正能在職場立足並脫穎而出的,是不斷累積的實務經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估價工作涵蓋面廣,光是市場分析、土地與建物調查、財務評估就已相當複雜,更別提近年來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土壤液化、結構安全等新興議題,均需持續學習與實務應用。
他觀察,業界不少考到證照卻難以發揮專長的人,地政系出身的他手握至少5 張關鍵證照,替職涯鍍金往是因為缺乏完善的職場訓練或缺少實戰機會。反之,能在中大型事務所內獲得系統性培訓、並跟隨資深估價師學習的新人,才有本錢逐步累積獨立承攬案件的能力。施甫學強調:「實務經驗是無法被取代的核心價值,有了它,才有資格去開業或管理團隊。」此外,估價師的日常工作充滿細節考驗:從案件標的的謄本查詢、案例比較,到現場勘查是否有漏水、
污染、結構瑕疵等問題,每一步都要求細心與耐心。
除了數字的精準判斷,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專業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客戶,這也是估價師在職場中不可或缺的溝通能力。經過實戰歷練,證照才真正成為背後強力的支撐,讓他能在市場中穩健前行,應對各種挑戰。
不動產估價師的未來
擔任估價師多年,施甫學坦言,這份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初期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在學校所學無法完全應付工作需求,必須紮實補足專業知識與細節,像是市場變動、土地環境風險、不動產相關法規等多重面向,讓他一度感到壓力沈重。他認為,估價師需要具備耐心與細心,這份工作屬於重複性高、細節繁瑣的專業任務,沒有急躁的空間。此外,溝通能力同樣關鍵,必須善於將專業資訊轉化為客戶能理解的語言,並在多方意見中找到平衡。
面對科技發展,施甫學也正視人工智慧在產業中的應用,如AI 輔助資料整理與報告撰寫,但他認為估價師的專業判斷與經驗仍難以被取代,尤其是在數據背後的市場脈動和風險評估上,人工智慧無法完全覆蓋人類的直覺與判斷。
展望未來,施甫學認為綠建築、ESG 等相關證照相當重要,他也期許自己深化環境永續專業,並結合更多跨領域知識,提升自身競爭力。他鼓勵年輕學子:「不只著眼於證照的取得,更要培養心理韌性、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才能在變動的市場環境中持續前行。」
視野與態度決定未來
面對考證照的艱辛與焦慮,施甫學對學弟妹們有清晰而務實的建議。他強調,證照不是終點,而是職涯的基石。準備過程中,必須立定明確目標,認清這條路的終點在哪裡,才能有持續奮鬥的動力。他指出,不動產估價師的職涯起點薪資較高、未來升遷與轉職機會也較多,因此若選擇這條路,就要全力以赴、認真準備。
此外,他鼓勵學生們不要只把焦點放在書本知識上,更要積極拓展人脈與視野。大學階段是磨練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的黃金時期,也是培養心理韌性、面對挫折的重要階段。他回憶起自己在政大籃球校隊及國際演講會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的經歷,認為這些課外經驗對於未來職場適應有莫大助益。學習如何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學會協作與互助,都是職場成功不可或缺的能力。
最後,施甫學提醒,科技雖然日新月異,但職業道德、專業素養與實務經驗依然是無可取代的核心競爭力。他鼓勵新一代地政系學生,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持續學習與成長,讓證照成為打造多元職涯可能性的基石,而非束縛視野的框架。這份態度,將是職場上最重要的「軟實力」,也是他一路走來深刻體會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