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轉換為「實習生」的身分時,這兩種角色之間究竟差在哪裡呢?企業和學生雙方又各對「實習生」有什麼樣的期待呢?實習讓同學能暫時跳脫校園,實際體驗職場與業界的環境,甚至有幸可以接近擔任嚮往工作的前輩,及早開始「探聽」未來的從業之路。但是,同學或企業用得是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實習」,將大大影響你對實習的想法。
你認為「實習生」的 工作內容是什麼?
大多數人在求學過程中,都是先接受由老師傳授的內容作為學問的基礎。但是實際上職場所使用的技術、現下的就業環境、各行業的熱潮等,可說是瞬息萬變。因此校方規劃「實習」的意義,在於幫助同學提早和產業接軌、建立正確的工作態度,能讓同學在畢業前對於職場擁有更完整、具體的認知。學校單位通常會成立專責之實習輔導部門,為同學規劃校外實習課程,並且針對申請實習的同學開設相關說明會等,讓同學能在申請實習之前了解其相關事項。
聽起來「實習生」對同學而言,似乎僅僅是教室場景轉移到職場,仍能就「學生」的身分學習囉?但是職場可不比教室,不再是由老師「實習生」雖位於公司組織的最底層,卻擁有最大的學習空間!身為社會初生之犢的你,該用什麼標準衡量其價值呢?
主動教學、同學坐在台下被動式的學習。對於大多數從業人員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除非為了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否則同學可能在辦公室裡等上一整天,將等不到某人主動前來說:「好的,同學現在要開始 上課了,請翻開課本第18 頁」、 「針對前面的問題,有沒有問題或聽不懂的地方需要老師再說明一次?」。如何在實習過程中了解自己想要獲得什麼,並為自己積極主動爭取達成目標,在踏上實習之路之前,建議同學一定要想清楚。
「實習生」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是不具備實戰經歷的「學生」,可能難以立刻對公司或是專案貢獻其價值,那麼究竟是為什麼企業需要花費寶貴的時間和人力與校方「產學合作」呢?仔細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難了解企業方對實習生的期待。
企業招募實習生,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搶先一步在畢業之前,能接觸到對企業本身或產業別有興趣及企圖心的同學,並在其中將能力或表現良好的同學延攬至公司效勞。在明白了這一點之後,身為「實習生」的你,若還是只將自己定位成去企業單位「學習」,相當有可能錯失了優先在理想的企業中「卡位」的機會。
許多同學可能會問,實習生在實習單位中被分配到的工作,通常較為單純簡單:舉凡打掃環境、找資料、針對某些目的從大堆的陳年資料中整理出有系統的數據、製作表格、跑腿、支援企業活動⋯⋯等,能從中學到什麼呢?又有什麼機會能夠展現自己的能力或價值呢?
對於實習生在接觸枯燥、繁瑣的工作之餘,開始對自己的犧牲(假期、休息時間、經歷)與實際上「沒學到什麼」、或付出與酬勞不成比例而心生抱怨。實習不比校園,沒有下課時間、沒有太多時間能和同學三五成群聊天說笑,漸漸地,原本期待實習的心情失去了期盼和熱情,只剩失望和不滿,這真的是相當遺憾的事情。
同學應該反問自己,心目中對於「實習生」應有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在最開始決定在該企業實習時,你想獲得的又是什麼!是金錢?實習學分?打發時間?還是累積相關業界的人脈、搶先一步用良好的表現和工作態度,讓自己在前輩們的心目中「加分」以獲得更多機會?
實習生 = 廉價勞工?
2014 年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帶了 10 多位大學實習中的大學生 到教育部前抗議,主張無薪的實習只是為業界提供廉價勞力,等同於變相剝削學生。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表示許多實習不但「無薪」,而且對於校方在同學實習期間仍舊要求學生支付每學期的學雜費感到無法接受:「沒上課還得繳全額學費、五分之四雜費」。
有同學表示實習 10 個月換算共 1600 工時,以基本時薪 $115 來算應得至少 18 萬,但他不但分文未得,又沒能 上課、還得繳納學雜費,感到忿忿不平;另外也有選擇到其他學校修習教育實習的同學曾表示,雖然是教育實習,但在實習過程中,能接觸到教學的僅占一小部分,主要的時間都在處理行政事務,還需繳交 4000 多元實習費,為了籌這筆錢,還得另兼家教,簡直本末倒置。
「無薪實習」、或僅貼補部分餐費、交通費或加班費的實習工作,的確容易讓人對於自己的付出和感受到的收獲不成比例而感到不平衡。對此,不妨就資方和勞方兩造的立場試想緣由。以資方的立場來看,雖然「實習生」確實付出了勞力,但企業無形中也需付出相對應的成本:安排人力「照顧」實習生,妥善規劃實習生的作業時程和工作分配、為實習生在作業過程中犯的錯想方設法;也許還需情商部門主管在實習的過程能為實習生「上堂課」好
讓大家覺得不虛此行。
這些原本在崗位忙碌的工作人員都需要放下手上的工作來做這些事,確實地增加工作人員的工時和負擔。但這些無形成本,都無法請實習生「支付」得以償還,企業只能自行吸收。而以實習生的立場來說,好不容易過五關斬六將、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期盼已久的公司實習,希望能以自己的時間換取實作經驗或習得相關技術。但若整天只是影印文件、跑郵局、甚至被要求倒貼金錢付出,企業未安排「任何」能接觸或實作相關業務的機會,那麼的確會讓實習生對於自己的付出感到不值。
「跑腿、幫忙訂便當、上網找資料、發傳單、搬重物⋯⋯」從這些庶務當中到底能學到什麼事其實依個人的感受和目的而異。有人認為從中能實際感受工作的節奏、工作人員的習慣、甚至不在從業指南中寫出來的「潛規則」感到非常充實;但也有人認為企業把實習生當成廉價勞力,讓實習生背負不合理的工時、操勞甚至金錢虧損,只為壓低人事成本。這部分雖然沒有標準答案,若能清楚自己的目的,就能在過程中,釐清自己究竟是真的在「學習」還是只是在「瞎忙」,不至於迷惘。
安全的實習職缺管道
大多數有實習相關企劃的學校,針對合作的企業單位,都會於每年度依據老師至實習單位訪視的情形以及實習生的心得回饋,以進行新年度合作之評估。
另外依照教育部頒定之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總說明(95.12.28 訂定),「產學合作應簽訂 約及其應約定事項,包括標的、交付項目、賠償、智慧財產、成果歸屬、名稱使用、財產管 、迴避及保密約定,期學校於適當、公平及權 確保情形」,並禁止學校擔保合作對象於商業活動中之任何結果如:銷售業績、產品安全責任、產品效果等。透過學校相關單位如實習輔導組等,可以說是相當妥當的管道。
此外,教育部也設有大專校院校外實習媒合平台(http://eai.nkfust.edu.tw/Job104/index.aspx)除了校方可藉由此網站了解目前線上開放實習職缺的企業、繼而進一步接洽外,同學們也可透過閱覽網站獲得實習職缺相關資訊,是非常好的免費資源,可多加利用。
在此再次建議同學,在申請實習單位之前,一定要先就單位與工作的性質、薪資福利制度等等先做了解,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在本來可以充實美好的實習過程中留下遺憾的回憶。
首圖|https://unsplash.com/photos/1K8pIbIrh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