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田野中的三代製傘世家
在跨過一望無盡的彰化稻田綠海後,我們找到了 Prolla 的老家秀裕工業。秀裕工業有著三代人製傘的漫長經驗,雨傘品牌 Prolla 則是由一群不到三十歲的第三代青年們負責規劃經營。這次 My Plus 加分誌訪問到了 Prolla 團隊王詩涵和王俊升這對姐弟,他們分別是 Prolla 概念名品傘的品牌經理和行銷經理。
王詩涵說,他們家族一直以製傘為業,第一代的長輩只有製作傘骨代工,將傘骨銷售給組裝廠處理,那時候的業務相對單純,只要確保交貨的品質和時間管理。到了第二代王守仁先生手上,秀裕工業開始跨足整合製造成品傘,開始要協調傘面布廠、傘頭和傘尾的製造工廠等,管理交貨與組裝時間。到了第三代開始,秀裕工業又更進了一步,開始打造自己的雨傘品牌。

其實在雨傘製作這個產業中,科技可以取代人力的部分仍然相當有限,在機械製作完傘骨、傘頭、傘尾和傘面等部分以後,組裝、縫紉、綁線和包裝等步驟,仍然得完全依靠人力進行,機器只能扮演半輔助的角色。
「除非哪天發展出可以完全機械化製傘的技術,否則製傘業總是跟著人力成本走。」王俊升告訴我們,亞洲的現代化製傘業最早是由日本開始發展,然而隨著人力成本的走高,日本製傘業除了保留高端的設計、品牌部門,將其餘的製造部門外包給台灣的代工業者,台灣的製傘代工業就是在那時開始起飛。
彰化縣曾經是製傘業的重鎮,家家戶戶都以製傘為業。但不可避免的,經濟發展也伴隨人力成本增加,製傘業就像遊牧民族一樣「逐人力成本而居」,紛紛遷移到中國。秀裕工業也在成本變遷下,將主要的生產單位遷徙到中國。
讓秀裕工業開始決定推展自己品牌的關鍵,在於 2008 年的金融海嘯,那時候秀裕替日本客戶生產的許多成品傘,都堆在港口沒辦法出貨。若沒有自己的品牌,就沒辦法自己掌控銷售和通路,面對市場狀況變動時也束手無策。從事代工所面臨的這種種問題,讓原本就有夢想過自創品牌的王爸爸,定下了經營自有品牌的決心。

走出代工業 撐著時尚走的 Prolla
Prolla 品牌的的名字由來其實很單純,就是「professional uberella 」的意思,LOGO 則是以一個曲線窈窕的撐傘女孩為設計概念。雖然擁有自有品牌一直是王爸爸的夢想,但是王爸爸相信創意的工作還是應該要靠年輕人靈活的頭腦,把品牌的經營完全交給第三代的年輕人處理,信任他們對流行時尚與美學的眼光,自己退居二線只負責硬體研發、生產線和供應鏈管理。
Prolla 把自己的傘定位成流行性配件商品,而不是低價的消耗品,尤其主攻重視生活品質的年輕女性消費者族群,以輕巧方便做為雨傘結構的設計方向,例如開發各種重量極輕的「鋼筆傘」,減少使用者攜帶的負擔。王俊升表示,雨傘如果只當作消耗性商品,就無法提升價值。只是臨時買來擋一下雨的消耗品雨傘,消費者就只需考慮價格高低,價格限制下的傘品質有限,自然也沒有餘裕設計足以搭配整體服飾的美學外形。
要提升傘的價值,精品配件化是一條必走的路。
Prolla 精心設計又美觀的傘不但好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搭配使用者的風格、服裝做為整體搭配的一部份。Prolla 開發了各式各樣風格的傘,從可愛到時尚,從俏皮到典雅。
各種特色的傘一應具全,因為Prolla 的理念是「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屬於自己的一把傘」。

繼承家業 年輕人的時尚美學
Prolla 的經營團隊總共有四個人,分別是接受採訪的姐弟王詩涵和王俊升,以及一位負責倉管會計的妹妹。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同輩的年輕設計師。
這位設計師同時也是姐姐王詩涵的小學同校同學。最先是企管系畢業的弟弟投入 Prolla 品牌的經營,而後正在日本學習產品設計的姐姐放下學業,投入實作的品牌設計和經營。接著妹妹和設計師同學的加入,讓整個品牌團隊完整化。每年他們都會根據當時的流行時尚,推出搭配的各種最新雨傘設計,讓 Prolla 持續與最新的潮流保持同步。

除了流行時尚傘外,Prolla 團隊也開發一系列的工藝傘,工藝傘不是以實用或時尚配件作為設計方向,而是具有風格搶眼的外型,可以做為家中擺飾、展場佈景或是紀念商品。
Prolla 曾經在 2010 年的油桐花節幫客委會設計了一支特殊的油桐花傘,獨特的雙層結構與手工的立體油桐花裝飾,讓這把傘美不勝收,My Plus 採訪編輯實在很想帶一把回去。
Prolla 概念名品傘如今在誠品、新光三越都有自己的品牌專櫃,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穩定的銷售,但在最初 Prolla 在開拓市場上也歷經過許多困難。王俊升回憶,最初他們只打算做設計跟品牌經營,並沒有打算直接插手通路與銷售這塊。然而在各種展覽、活動和傳統雨傘經銷商、通路商對談中卻了解到,通路商並不認為傘也有品牌性,不認為傘也可以當作一種精品或配件。通路商只想打薄利多銷價格戰,對於銷售高價高品質的精品傘興致缺缺。

意識到整個通路對於精緻品牌傘
缺少理解和興趣,Prolla 團隊決定自己投入下去經營通路。經過不少的努力,總算認識了一位誠品的樓層管理經理。經理願意嘗試品牌傘的銷售,經過誠品主管的批准後,Prolla 終於找到了第一個適合的通路。
王詩涵還記得 Prolla 擁有第一家專門店的過程。那天是 2012 年的 11 月 17 日,因為百貨公司必須等到關門才能場佈和上架,他們在半夜進入空無一人的百貨公司,一直忙到早上四點才結束。看著寂靜的百貨樓層,想到自己總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店,感覺過去的努力總算有了回報,那種實在滿足感難以言喻。

家人的支持 創新得以無後顧之憂
不可諱言的, 家庭的支持給了 Prolla 品牌團隊非常大的助力。王詩涵坦言,如果家裡不是自有傘骨生產以及組裝工廠,他們在創新品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更多困難。
如果不是有原本長輩就建立的各種雨傘部件製造網絡,以及自有的傘骨生產和組裝能力,在進行創意設計時會碰到很多侷限。例如構想了傘頭的設計概念,卻找不到有能力生產的廠商等。
同時,秀裕工業在純代工時期就累積了很多研發經驗,鋁製傘骨和日本流行的伸縮傘都是王爸爸帶領研發,這也讓 Prolla 團隊在研發新的雨傘結構有不少幫助。此外所有的工業製品都有 MOQ(最少訂購量)的生產需求,沒有工廠支援,很多新商品開發的成本會太高,可能就沒有機會出現在市面上。Prolla 的年輕團隊從不諱言家人給他們的幫忙,因為 Prolla 品牌事業是家人一起努力拚出來的共同成果。
王爸爸分享道,當年他在日本談生意,結束後走在下雨天的路上,第一次看到有人撐著自家代工生產的雨傘,感受到自己產品真的有人需要,那樣的經驗也是支持他繼續努力製造更好雨傘的動力。同樣的經驗現在也傳承到Prolla 團隊上,當在台北街頭第一次看到有人使用 Prolla 生產的五角鋼筆傘時,同樣讓Prolla 團隊的心中有著無比的滿足感。

只要翻轉創新 傳產也有無限可能
許多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傳統產業,覺得傳統產業又累又看不見未來,王詩涵覺得這只抓住了部分的事實。
台灣不可能再期待年輕人去做低階的作業員,但是傳統產業如果要擺脫夕陽工業的命運,就必須要走上創新和品牌的道路,開拓過去從未經營過的行銷與設計領域,而這正是新一代年輕人最擅長的部分。
年輕人不該再定位為作業員,而是有技術的工匠和設計師; 傳統產業的經營者也必須勇於面對革新,找出新的定位。而對年輕人來說,誠然傳統產業幾乎都有一段困難的學習期,但如果能借重傳統產業已有的技術、生產力和產業聚落,也是一個降低品牌創新成本,增加成功機會的方案。在 Prolla 團隊身上,我們看見了傳統產業的新希望,也看見了台灣旺盛的創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