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趨勢
歷年來社會政策與立法的考題趨勢都可以分為兩個大區塊:基礎題與時事題。張庭老師說明準備考科要先備齊補習班的應考用書、大學教科書及相關主管機關網站資料等工具,面對不同考題才能各個擊破。
基礎題準備要點
1、 透過應考用書及大學教科書可以掌握絕大部分基礎題內容。
2、包含社會福利定義、理論、模式等基礎內涵。
3、 兩年內考古題重複機率大,避免「考過不會再考」迷思。
時事題準備要點
1、 利用行政院、衛福部等主管機關網站的最新資料,了解目前政策重點。
2、 資料蒐集重點:政策背景(掌握數據)、計畫願景、目標、施行策略。
3、 善用政府便民服務,從政府網站下載簡要的政策簡報檔(ppt 檔案)了解架構,對照核定版(word 檔案)詳細內容補充應答資訊。
4、 近年重要計畫:少子女化對策、強化社會安全網、長照 2.0。
5、應考當年或前一年最新計畫出題機率極高!
申論題作答技巧
不論是 4 題申論題,或 2 題申論加 25 題選擇題,張庭老師都建議同學以一題 30 分鐘的作答速度完成申論題。前面 5 分鐘用來審題,25 分鐘內須完成 2 頁的篇幅,因此老師強調應考的前置作業非常重要。「我們在寫申論題有固定的架構。比如說考少子女化,它的原因、影響、對策,我把這個部分都在我的筆記整理好。如果真的考出來,進考場那就像影印機一樣,按 Print 就好了。」
複習進度
談到複習進度,張庭老師認為這部分可依本科系與否區分。本科系考生可以先閱讀過去的大學教科書作為預習,而非本科系考生先行閱讀教科書可能無法理解,應先來上課,在課堂當下理解內容,回頭再做複習,兩者在順序上有些差異。
另外張庭老師也強調,上課應該要重視理解而不要只是抄寫,並且在課堂結束後的一周內要整理筆記,筆記的整理同樣以理解為主。當第一循環課程結束後,第二循環再開始練寫題目,同時將原有的筆記增修或刪減,成為最精華可以上考場應用的寶典。到最後一個月的時間,就是全力衝刺的時刻,應該以背誦為主,確保上考場時能夠默寫出已整理好的綱要。除此之外應該排除一切外因,每天都要密集讀書 16 個小時,如同張庭老師所說:「我看那個考很好的都是最後一個月拚出來的。」
問題釐清
張庭老師談到,近年沒有什麼特別艱澀的題目,社會政策與立法的考試範圍也不算太大。因此老師認為重點應放在「讀通」:「考這題學生以為是他沒看過的題目,其實跟前面念過的內容有關,要讀得通才可以把相通的概念拉在一起。」社會政策與立法這個科目,根據老師多年的經驗觀察,同學們比較難理解的是社會福利理論這個部分,多半因為理論概念較為抽象。
若在讀書時無法釐清某些觀念,張庭老師建議:「第一個是來問老師,第二個就是可以跟同學討論。」找老師解答是最直接且正確的方法,但並非所有同學都能夠完全理解老師所說的內容。「有時候老師的解釋他不是很通,有可能頻率剛好沒對上,但用學生的方式他是可以理解的。」與同學討論完,再跟老師確認正確性,對於觀念的釐清也很有幫助。
最後,張庭老師也強調,國考路上「堅持」是最重要的。複習的過程中,把國考當第一順位:「把國考當人生現階段最重要的第一件事,這樣的考生一定考得上。」
範例考題
105 年地方特考四等
何謂選擇式的社會福利?何謂普及式的社會福利?選擇式的福利與普及式的福利各有何優缺點?
張庭老師擬答
社會福利係指國家的方案、給付及服務體系,為協助人民滿足社會、生活、經濟、教育等需求,乃社會維持之基礎。而其模式有所謂普及式與選擇式,茲就其內涵並舉例分述如下:
(一)普及式(Universality):
1、內涵:
(1)意義:係指社會福利資源的提供,不論貧富,任何人皆有資格取得,在此強調社會權。
(2)優點: 強調人人平等觀念,不因其身分地位而有所偏頗,避免烙印,不會有資格篩選後的烙印現象。
(3)缺點: 由於每人皆有獲取福利的相同機會,影響社會易處安逸,進而影響經濟發展,而有懶人國的出現;另一方面,普及式的福利提供易形成福利資源的浪費。
2、實例:
臺灣現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即為普及式之社會福利,不篩選人民身分資格,一律可加入此保險以獲得健康需求之保障。
(二)選擇式(Selectivity):
1、內涵:
(1)意義: 為社會福利資源的提供須透過社會福利機構或政府的資產調查(Means-test)通過,符合所規定的條件方可取得。
(2)優點:避免安逸的社會風氣而影響經濟發展及避免福利資源的浪費。
(3)缺點: 由於社會資源須透過資產調查的資格審核,同時阻礙有福利需求的人使用服務或接受援助,導致其烙印效應,負面標籤。
2、實例:
臺灣社會的社會救助,有一套嚴格的資格審核,其貧窮線的界定將中低收入戶分類出來並以提供服務。
綜上所述,社會福利模式不僅可區分為普及式、選擇式,還有 Anderson 所區分的自由主義、歷史組合國家主義、社會民主體制等。另外,社會福利亦可透過現金給付或實物給付方式協助人民滿足福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