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牌理出牌,貫徹自我-卵形 oval-graphic 葉忠宜球來就打

近幾年,許多大型活動愈發注重設計的概念與質感, 2018 年國慶設計出爐時,震撼了許多人的眼球, 能有這些進步,必須感謝許多文化人與設計師的共同努力, 而在台灣講到字型,就不能不提葉忠宜與他的故事,以及這些年的感悟。
By 加分誌 2020/11/30 00:00:00


日本的設計顚覆了想像

在台灣就讀日文學系的葉忠宜,在台灣時,預想未來的自己,大概就是到旅行社當個導遊或領隊,但到了日本進修的那段時間,葉忠宜被日本的設計與質感所征服。

他說:「我不是很喜歡那種國際大城市的氛圍,所以我選了傳統色彩比較濃厚的京都,當時讀的學校是京都造型藝術大學附屬語言學校,那區的環境真的很美,藝文氣息非常濃厚。書店、咖啡店真的很多,我常不是在咖啡廳,就是在書店裡頭,當時在看到日本的設計類書籍,我被裡頭那種設計美感所吸引,那時候的台灣並不會有這樣的設計。」

「當時台灣出版的書籍,幾乎很少談純粹的、深層的設 計,設計這件事還被歸在廣告產業的末端。原先我甚至以為, 像是水墨感就叫設計。但這些書籍顛覆了想像,那時候耳濡目染,就萌生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踏進這個領域,這算是我進入這個領域的契機。」

我不喜歡重複性質的東西

而他考進京都造型藝術大學研究所的故事也十分神奇, 葉忠宜說:「我這個人很不喜歡重複的東西,但在考研究所的時候,面試的主考官老師都問為何想報考這所學校這種制式問題,但我想說這些問題,我不是都已經寫的很清楚了 嗎?所以我當下亂掰了理由,我和他們說全是為了一個在校的女孩子,主考官就納悶了,『怎麼資料中沒提到這事情?』 一直翻資料,一般來說主考官都是問專業性問題,結果他們都問我的故事。」

「我想說其他人都被問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只有我一個人在講故事,心想:『好吧,那只好打包回台灣了!』沒想到後來我就收到了錄取通知單。事後我詢問我的教授,他也說:『我當然知道你在唬爛的。』他覺得說既然是藝術大學, 思考應該要比較靈活,他希望說我這種非本科的學生,能否給其他人帶來靈活思考,或者說不定能帶來一些思想上的撞 擊。」

領略攝影的美

剛進到研究所,葉忠宜就決定跳 tone 地選擇當代藝術去研究。葉忠宜說:「那時候我記得我看到杉本博司的《劇院》 系列的攝影作品,這給我的衝擊很大,我突然就覺得好像被這個東西給迷住,所以我跟我的教授說我想轉念當代藝術, 想走攝影藝術。」

「我還滿喜歡我教授的,一般這種情況,教授都是讓你打退堂鼓,但我的教授只是問我有沒有接觸過暗房、底片,最後就支持我去嘗試,雖然他講了一堆我不懂的東西,也許這就是他要讓我打退堂鼓的方式,但是他並沒有拒絕我的想法。」

色彩學觸發設計魂

「從那一天開始,我就把所有的數位相機都賣掉,天天都耗在學校的暗房,連周末都在大阪找了一間以暗房為主的攝影工作室,工作室老闆也教會我很多技巧,但因為暗房的耗材使用很兇,所以我想說藉由把暗房的色彩學學好,就可以省掉很多耗材,因此我又跑去找這類的課來上,甚至還跑去考日本色彩師的證照。在對色彩學愈來愈了解後,又觸發我回到了設計的興趣。」

他解釋到:「色彩學涵蓋的範圍滿廣的,像是色彩之於企業識別、字體之於企業,字體又與色彩的影響;古典、現代,柔性、陽剛四個象限,讓你一目瞭然。我利用在暗房的時間,把日本所有跟字體有關的書都買來看,攝影藝術跟設計兩個就這樣同時進行。」

引進小林章的書

問到回台灣的契機,他說:「在日本待了四年了,想說我是不是可以帶著這些回台灣闖闖看。然而 2012 年回台灣以 後,因為我走的風格是比較以實驗性為主,但台灣的攝影一直都是以紀實攝影為主,也很排斥紀實攝影以外的嘗試,所以我一度就放下了相機,先是去學校代課跟接案。」

「當我和學生分享一些字體有關的知識的時候,學生的反應是學校沒有這方面的課程,問我說有什麼書推薦的?然後跟客戶解釋字體是需要購買時,客戶也無法理解購買字體這樣的行為。所以我想說──可以用什麼的方式去推廣這件 事情?那時候想到了日本字體設計師小林章,所以我就跟他聯繫,剛好那時候香港剛好辦了一個國際字體論壇,我就去香港跟他碰面,談談他著作繁體中文的出版計畫。」

問到和小林章接洽的情況,「我那時候沒有想太多,只是把心中想做的說出來,他認為如果我真的覺得這件事情可 行,那他在版權上的問題,他全力配合我。當時我們先出版了《字型不思議》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輕鬆好入門,結果大賣, 也因為如此,所有的出版社才開始接觸字體設計這件事。」

一份報紙的震撼

「但《字型不思議》裡面提到了許多國家的字體是如何設計,我想說是不是應該自己要親自去走一趟。」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按照著歷史動線、每一所設計師學校的起源,當起背包客親自走一趟。

「我印象很深,有一次去德國,那裡有一個閱讀量最大的報紙叫法蘭克福匯報,報紙非常漂亮,排版非常精美,照片非常具有質感,但對於當地人而言,這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罷了。」

接著他說:「我意識到-當大家的美感、美學意識提升到了一個水平時,根本就不用強調美感這件事情,所以那時候開始醞釀回台灣做一個整合中文字體的資訊,同時可以給設計師或是有興趣的人看的雜誌,也就是後來的《Typography 字誌》。」

對於《Typography 字誌》能夠出版, 葉忠宜說到:「我覺得我還滿幸運的,每一件事情好像都打破業界的常規,剛好 這也是華語圈第一本講字體的雜誌,在馬來西亞、香港,或是中國,很多設計師都都感到訝異有一本這樣的雜誌,所以閱讀量還滿驚人了。也因為這件事情,更加打開了整個字體的討論度吧。」

新的階段,設計不只字體

《Typography 字誌》階段性任務結束後,問起目前想推廣的,他說:「因為現在字體的討論度很高了,所以現在這個階段,我想要跟大家講推廣設計這件事,不單是字體而已,所有的東西都該綜合衡量。所以現階段的《Zeitgeist》書系,有一點像是給設計師的設計書單,把一些國外的平面設計經典,全部都引進來台灣。」

紙本沒有式微,而是分眾了

在出版與引進了這麼多書籍,我們問及現在許多人常說的紙本式微,葉忠宜卻不覺得紙本式微,反倒覺得是紙本分 眾了,他解釋:「如果是不需要在乎設計,不需要在乎精緻度,那就是會走電子資訊方式;如果是講究整個裝禎、整個閱讀體驗,才需要被印刷出來,所以我覺得未來留下的紙本書籍,都是講究精緻度的。」

而且葉忠宜也這麼認為:「書好不好,不單是內容而已, 也要所有的方向通盤去思考。對我來說,我是在乎工作的所 有環節,例如我覺得要引進的書,某部分翻譯得很奇怪,我就會找出日文版對照,再與負責翻譯的人一起討論,基本上出版這件事,我不會只把自己放在固定位置。」

要產生漣漪才對

總結一路過來的歷程,除了幸運,他也認為:「我覺得先做再說,就算不好,至少讓我先證明了,做不好再修正就可以了,其實沒什麼好害怕的。我在乎的是丟出的東西,能不能產生漣漪,要期許自己做這件事情,是能帶來更多探索面向的可能性,引發更多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