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可以不要吃土嗎?從平時花費就能預測你出社會後如何花錢

想必每個人都曾有過這個困擾:「這個月又要吃土了。」明明想著要省錢,結果看到免運又手滑買了網購;領到薪水當天覺得應該犒賞自己,就吃了大餐;想添購住家用品,不小心在賣場買了預定外的東西,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呢?
By 加分誌 2021/01/21 00:00:00

/ShutterStock

大學後開始擁有金錢的自主權,多數人在逐漸摸索中找出自己的生活消費模式,想避免月底又吃土的窘況,檢視自己的支出或事前規劃金錢的使用方式,是避免生活費入不敷出的基本原則。以下我們先從大學生和社會人士的消費分析,觀察你的錢都變成什麼模樣?

錢都到哪裡去了?檢視你的支出結構

根據打工求職平台「小雞上工」在去年9月公布的調查,大學生的生活費使用比例伙食費占38%、交通費占15%、休閒娛樂占13%、服飾配件占12%、美妝保養則占8%,如果從必要花費及非必要花費來區別,伙食費、交通費等必要花費就佔了53%。

另外,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19年的「平均每戶家庭收支按戶內人數分」統計表,「住宅服務及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交通」、「飲食及非酒精飲料」可視為必要支出,若以一人為一戶的類別來看,分別佔整體消費的35.9%、6.9%、11.7%,相加之後也佔了整體消費的54.5%。

如此來看,大學生的消費支出與社會普遍的消費結構相去不遠,但出社會後個人要負擔的支出,遠遠超過學生時期的負擔。獨自生活才發現三餐花費比想像中更高、原來電熱水器比天然氣還貴、瓦斯的價錢竟然是浮動費率,雖然工作後得到的錢更多,支出項目也變得更多。


進入社會就開始背債?「631法則」讓你在經濟上保有餘裕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105學年度大專院校學生申請就學貸款的人數比例達42%,一畢業就背負龐大學貸壓力,假如申請就學貸款60萬元,分8年償還本息,每月需還6,545元,已在北部工作的大學新鮮人來說,每個月都要面臨「月光」危機。

除了政府提出各項政策努力幫助學子減輕債務負擔,個人也可以從簡易的財務規劃著手。無論從書籍或網路資料,你都可以查到各式各樣的金錢管理法,不過推薦「631法則」給剛離開家的大學新鮮人或社會新鮮人:將每個月收入的60%作為生活開銷,30%作為儲蓄和緊急備用金,10%用於保險投資。除了能夠達成儲蓄目的,更用一小部分的薪水產生被動收入。

你的每一筆金錢支出是自我投資?還是消費自己?

然而,每個月拿到的薪水或生活費並不代表獲得金錢,每一次的消費也不代表少了一筆財產。有些人領到薪水後需要繳交上個月的卡費、貸款,剛到手的薪水轉眼間便所剩無幾;有些人則把錢花在學習、運動、培養興趣等方面,投入的金錢最後轉變成另一種型態回到自己身上,反而提升自身的價值。

如果把消費比喻成減法,投資就可以說是加法,但這裡所說的「消費」和「投資」並不是真的指實際的花費和投資某項金融商品,而是指自己的個人價值。舉例來說:如果你花錢買任天堂Switch是為了讓自己養成運動習慣,在家也能運動,那麼這筆消費就是一種投資;相反地,就算買了重訓課程只去上一、兩次,這筆支出就只是在消耗自己的財產而已。掏出現金、信用卡或手機支付前,不如多想5秒:「這筆錢最後會以什麼型態回到我身上?」

最好的金錢管理法:消費前的規劃及消費後的回顧

儘管財務管理專家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金錢管理法,也有人說記帳很重要,但說得簡單,執行時最重要的,還是找出適合自己的財務管理方法。最簡單的大方向是:「先確定好要購買的項目或預算」,並「定期回顧自己的消費」。從你可以著手的小事開始改變,購物前先規劃並有意識地花錢,思考錢會變成什麼型態?是自我投資還是消費?最後檢視自己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