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ISA 圖/內政部消防署 提供
學歷:
中央警官學校消防學系、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消防組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美國消防學院研習、英國緊急計畫學院研習、英國消防學院研習、美國緊急事故管理學院研習
經歷:
內政部消防署署長(現職)、內政部消防署副署長、台中市政府消防局局長、內政部消防署專員、科長、專門委員、組長、主任 。臺灣省政府警務處消防科股長、臺灣省政府消防處災害預防科科長。澎湖縣警察局消防隊副隊長、 臺北縣警察局消防分隊長、技士、組長
消防,不只是你所想像的模樣
提到「消防」二字,大多數人最直接聯想到「打火、救火」的消防人員。「消防署的主要工作包含三大面向:火災預防、災害搶救和緊急救護。舉例來說,住宅警報器的設置、 防火逃生路線,或是家庭內預防電器火災等,公共場所方面則有建築的消防安全設備、瓦斯鋼瓶等危險物品管理管制、 編組訓練等,這些都屬於火災預防的範圍。」
不過蕭署長表示,現在的消防工作已經不只是打火,而是更重要的人命救助。「災害搶救和緊急救護包含了火災、 水域搶救、山域搶救、化學工廠災害,或是風災、地震等天然災害的搶救,以及交通事故的緊急事件、民眾在家中緊急救援、工廠意外事件等救護。這些與人命相關的工作實際上占了消防人員工作的 90% 以上。」

隨著世界和時代的改變,人們面對的災害種類和規模不斷變化,因此將消防的三大領域推向專業化之外,消防署也 結合「災害管理」的知識技術,依照情況開設應變中心,希望能在民眾有困難時提供最有效、直接的協助。
踏入消防領域 發現人命與救援的重要性
署長形容消防工作是「水裡來、火裡去」,當別人想遠離危險時,這群人則是往危險環境裡衝。詢問署長為什麼會 想走消防這條路,他向我們分享自己兒時的親身經歷。
「小時候住家附近有木材工廠,有一次遇到火災、看到有人在打火,心想:『哇!怎麼有一群人這麼勇敢、願意衝進去救火?』對幫助民眾解決燃眉之急的這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長大後報考中央警官學校(現中央警察大學),在考慮科系時,爺爺因宗教信仰的關係,建議我應該選擇救人或服務他人的系所。」同樣畢業於警官學校的叔叔認為將來「與人命相關」的工作會越來越受重視,雖然消防系在當時並不是熱門科系,但或許更適合他的個性,才踏入了消防領域。
完成學士學位後,蕭署長在工作之餘繼續往研究所進修,將學習過程中累積的知識技能實際在現場發揮、累積經驗。他告訴我們,正因為在工作中發覺自己學習的領域和工作內容有所差別,才開始思考如何補足這個落差,因此博士班選擇攻讀地學,將地理的 GIS、空拍、空間概念透過科技結合消防,讓救災更有方法、效率和充足的資訊。

戲劇忠實呈現職場現況 更獲理解和支持
2021 年 5 月播出的電視劇《火神的眼淚》,講述消防人員在工作現場的真實狀況,以及在職場中、生活中、家庭中 可能面臨的困境。不僅讓社會更了解消防人員的工作性質中有相當程度的危險、困難和複雜性,也更敬佩這份工作的價值和從事者,消防單位的困境和需求同時被看見,無論對外和對內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對此,蕭署長頻頻稱讚這部劇拍得非常好:「消防工作事實上充滿著壓力,第一線的外勤同仁在緊急的情況下,心中的壓迫感會更高,而且我們通常以達成任務為主,比較不會去處理或表達內心的想法。消防人員沒有講出的部份透過戲劇張力,讓民眾開始了解消防救災每一步動作的緣由,更能感同身受消防人員在職場上面臨的真實問題和狀況。」 民眾在救災現場更願意配合、信任現場消防人員的指示,也有企業、團體單位主動詢問是否有器材、設備更換的需要,或提供資源照顧消防人員的心理狀態。

過去社會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並不瞭解,加上消防人員「英勇」的形象,讓許多外勤同仁沒有機會好好面對心理健康的議題。蕭署長也表示自己也曾遇過 PTSD 的狀況,畢業後被分到新店分隊的第一天,就目睹火災現場的罹難者,那個畫面至今仍難以從腦海中抹去。不過他透露, 明年將會把心理諮商方面的需求編入預算,也與勞動部合作努力提升消防人員的職場安全。「我們期望讓消防工作達到 『很難受傷』的目標,每個人出勤後都能平平安安回來。」
從痛苦中換取教訓 從經驗中共同成長
有時候會看見消防人員因為救災而受傷,或是開救護車運送急救病患時與一般車輛發生車禍等新聞報導。每次聽到外勤同仁因公受傷、甚至殉職,都會讓蕭署長相當痛心,然 而他也沉重地說:「只有用教訓換取經驗,才是最有效讓大家願意去面對、學習和改變的方式。」
他也曾在一次火災搶救現場遭遇危險,屋頂因為火災而垮下去,當時他和同事站在房屋的屋頂瓦片上就這樣掉下 去。他說:「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下方有什麼尖銳物或鋼筋之類的東西,現在自己和同事可能就不在這裡了。」平安從任務回來後,雖然能以冷靜的口吻敘述事發情形,卻也讓他更注重如何避免在出任務時發生危險狀況。
每當有外勤同仁發生問題,他都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和心力瞭解問題背後的問題。舉例來說,救護車為什麼會在路上 出車禍?化學工廠的救災為何會導致同仁受傷殉職?彙整出組織內安全駕駛的概念、救護車硬體設備提升亮度和注意度, 或是從法律面要求化學工廠提供廠房平面圖、廠房內的化學藥劑清單,同時參考、結合國外的經歷,降低危險再發生的可能性。「一個人的錯誤要讓所有人都獲得教訓,才能真正提升消防人員在工作中的安全性。」蕭署長語重心長地說。

因應快速變化的現狀 從個人到組織的完備環境
有了過往經驗的教訓,消防署不斷結合科技和法律的應用,讓消防人員在訓練和職場環境的軟硬體都有更全面的提 升和支援。民國 99 年消防署訓練中心在南投縣竹山落成, 考量未來社會可能面臨的災害型態,建置多種情境的消防訓練設施,例如:火災、車禍、化學工廠災害、房屋倒塌、高低處落差救援等狀況,以及靜水域、動水域的水上救生、山域救援,甚至也有飛機、火車等公共運輸的情境。
不論是從警專畢業或是來自特考班的學員,都在這裡接受最紮實的訓練。這個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的消防訓練 中心,也開放國內外消防團體作訓練和實習。蕭署長說:「這 些訓練內容雖然強度高、要求多,但我們都會提醒同仁在訓練中心內都是在安全的情況下學習,實際進入救災現場或遇到緊急救護任務的危險性、急迫性更高,我們除了要讓同仁能順利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保護自己。」高強度的訓練加上學長制度,由前輩帶領後輩分享經驗也互相扶持,讓新進同仁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採訪過程中我們一度遇到規模 6.1 的地震,震度 3 級感受到相當程度的搖晃,署長也立刻確認了地震的資訊及全台 各地消防局回報資訊,幸好沒有造成重大災情。確認各地狀況回報後,蕭署長也分享近幾年消防署在災害管理的系統整合成果,像是過去兩次 0206 的地震造成台南及花蓮的大樓倒塌,他也致力於將消防救災結合科技力量,像是利用空拍機、3D 建模、GIS 等資訊來源取得更全面的現場資訊,讓來自國內外各地的現場救災人員更快、更有效率進行搜救。

面對風災、震災、水災等天然災害,消防署跨部會合作將過往的災害建置成資料庫,幫助各層級的指揮官能快速預 防和應對,同時也結合電視廣播和手機業者將資訊快速傳遞給民眾。
初心與成就感是持續這份工作的動力
談到擔任消防外勤和內勤人員特質,蕭署長認為會當消防人員的都是願意為社會付出、奉獻、願意服務的人,雖然 有著相當大的壓力和使命,但是每一次幫助到民眾、成功救助,都會成為工作的成就感。由於外在環境變化快速,整體應對也要跟上腳步,因此署內的內勤人員則是從法律面提供外勤人員的支持,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關係。
蕭署長說,自己最大的目標是「讓消防人員不要受傷」, 不論是從新進人員訓練、設備更新提升、科技結合救災,或是法律層面的配套措施,都是希望能達到最終目標的方法和路徑。他希望不論是資深或新進的消防人員都能保持初心, 在救災任務中找到成就感,同時利用消防署內提供的教育訓練不斷補足自己。正因為有這些為民眾赴湯蹈火的英雄,人 們才深刻感受生命的重量,更顯見出這份工作的價值與重要。